马红漫:美国次贷危机远比网络泡沫严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07:25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 马红漫(经济学博士)

  面对全球资本市场异乎寻常的暴跌行情,美联储终于“坐不住”了,于周二临时宣布大幅降息7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4.25%降至3.5%。

  这是自“9·11”以来,美联储首次采取的降息措施。从降息的时间和幅度看,“救市”的意味非常明显。按照美联储的惯例,议息会议下周就将按期举行,时间上相距并不长,如果不是突发性重大事件,完全不必采取临时措施;而从降息幅度看,之前市场普遍预期降息是50个基点,最终75个基点降息幅度明显超出预期。

  当然,美联储所有的“意外”举动都指向一点,即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股市持续暴跌,“救市”举措本意就是要向孱弱的银行体系和面临“崩盘”压力的股市注入一剂“强心针”。但“强心针”的效果究竟如何,全球股市能否从暴跌的“泥潭”中脱身、美国经济能否因此摆脱衰退的阴影,尚存疑问。

  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未来走向和影响,学界和业界均存在较大争议。股市的短期波动或许能够在超预期降息刺激下,获得提振的机会,但如果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实体经济的复苏尚有待观察。

  次贷的表面影响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实质则是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必然结果。2006年之前的五年,在美国持续降息措施的刺激下,美国经济迎来了一段黄金发展时期,股市和楼市迭创新高。而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规律是,高峰必然会走向低谷,繁荣必然会演化为衰退。由此,次贷危机在高位爆发,令银行大幅计提坏账,社会资金的流动性受到制约,银行“惜贷”或者“无钱可贷”又会影响其他商业实体的正常运行,继而让危机被放大到全部经济领域,所谓的经济“衰退”正是由此而来。可见,次贷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只是早晚要出现的正常经济周期性波动。因此,判断次贷危机影响大小的关键,是这轮经济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

  不妨让我们把视线回归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经济”热潮中。其间长达六七年的经济增长让学界一度惊呼“经济周期消失了”,认为从此再也没有萧条与衰退,只剩下无休止的经济增长。当年的狂热最终被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彻底击碎。虽然如此,但网络经济留给世界的现实经济含义是深远的,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客观而言,当年的网络泡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生产效率提升和技术水平的进步。泡沫虽恶,但其结果尚善。

  然而,与当年的新经济泡沫相比,如今的次贷危机则尴尬了许多。应当看到的是,与网络经济所代表的巨大技术革新进步相比,房地产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的范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投机炒作的温床,又怎能长期支撑美国经济的发展呢?所以,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根源上是产业结构创新不足的结果,在网络技术带来经济繁荣之后,市场上的投资资金找不到更具有发展前景的增长点,只能寻找短期投机炒作的机会。由此才导致金属、农产品商品价格被轮番爆炒、房地产市场被爆炒,即便是石油价格也无法逃脱被炒作的命运。“炒作”过头,自然就会回头。但遗憾的是,房地产市场的炒作却无法留给人们任何可以留恋的科技进步。

  或许美国本月内还将出台一系列的“救市”措施,也能够挽救近期的股市于水火中。但对于美国经济能否真正走出经济周期的阴影,人们的目光应该集中在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上。没有吸引人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周期波动的时间就会被拉长,彻底走出次贷的“泥潭”又谈何容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