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去:丁磊误读了国民文化指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09:11 新京报

  作者:花落去

  无论是理论、数据还是现实环境,都证实了对文化服务现状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把这一问题解决的希望寄托于互联网,有其理想化的一面。改善出版业产业环境,显然比多建几处网吧要有助于这一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在广东省人大会议分组讨论中,丁磊与文化厅长曹淳亮爆发舌战。事情的起因是曹厅长提出,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数据,广东的人均图书拥有量仅为0.27-0.3册,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两册。丁磊打断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是在网上阅读,并且把文化和图书拥有量挂钩不合适(见1月20日《南方都市报》)。

  很显然,丁磊在这里混淆了阅读率和人均图书拥有量两个概念。按照目前较常用的评价标准,万人中的中学生人数、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人均图书拥有量和每万人拥有的专利申请数是评价一个地区或国家文化教育状况的重要指标。而在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2月推出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中,新闻出版业、图书馆业均位列文化产业核心层,人均图书拥有量正是这两个行业的核心衡量指标。北京社科院沈望舒先生提出用十大指标来衡量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成败,其中也同样包括资源状态这一指标。因此,丁磊关于文化和图书拥有量不应该挂钩的观点,至少在目前是无法成立的,也是不专业的。

  退一步说,即使按照丁磊的说法,我们采用阅读率来衡量地区文化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其现状也同样不容乐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自1999年第一次举办以来,至2006年已经进行了四次调查。调查表明,我国国民的狭义阅读率(即阅读者与识字者人数的比率,下同)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

  当然,该调查报告也指出,我国网上阅读率有大幅上升。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七年间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丁磊对于网上阅读的乐观,大概是来源于这个数据。

  但是必须看到,在数量上,网上阅读率的增长并不代表整个国民阅读率不降反升,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受调查者的习惯是既进行网上阅读,也进行网下阅读,因此网上阅读的增量并不能代表整个阅读者数量的增加,只能代表一部分人阅读习惯的改变。为了消除这一指标带来的模糊理解,报告组织者对阅读时间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读书者总体中,有25.0%的人读书时间减少;有56.9%的人最近半年的读书时间与上半年基本一样;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读书时间增加。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个人读书时间增加的比例显著减少。

  至于丁磊及一些技术至上论者所推崇的网上阅读,短期内来看并无可能取代传统阅读。目前业内最为人瞩目的电子阅读是Google所力推的电子图书馆项目,但是这一项目的势头目前已经趋缓,因为欧洲和美国多家出版集团警告,该项目面临的版权问题可能比预计的严重得多。这也是电子阅读目前的软肋,在版权保护意识和传统都异常薄弱的中国,即使是电子阅读的先驱者超星数字图书馆也爆出版权疑点,电子阅读的产业化推广显然尚不具备法治环境。

  无论是理论、数据还是现实环境,都证实了曹厅长对广东地区文化服务现状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当然,如何解决人均图书拥有量和阅读率的下降问题,涉及出版、教育和传媒多个行业,并非本文所能承载。丁磊身处互联网行业,把这一问题解决的希望寄托于互联网,有其理想化的一面。但是,在一个议政场合而非学术务虚讨论会上,对一个公认的衡量指标和产业现状进行攻击并无助于现状的改善。毕竟如果按照曹厅长的计划多盖几处图书馆、改善出版业产业环境,显然比多建几处网吧要有助于这一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花落去(北京 编辑)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