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侠:还有多少政策法规待升级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7日09:12 新京报
作者:李侠 当下的政策与法规的升级出现了一种选择性升级,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改革面临的阻力与成本都将快速增加,同时,社会出现失范风险的可能性潜在地加大了。 日前,《都市时报》报道了这样一则吸引眼球的新闻:“女博士猝死讲台案开庭:学校只赔2万”。死者的家属不满意学校的赔偿金额,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将学校告上法庭。 读罢这则消息,真是内心冰凉,一个博士的生命仅值2万元。笔者不想情绪化地埋怨学校的冷酷,坦率地说,学校的做法虽然不近人情,但却是有法理根据的,毕竟那是按照国家1994年的《工伤保险条例》计算出的结果,学校的做法是合法的。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校方强调要使用1994年的条例标准,而死者家属则要求按照国家2004年的新条例标准计算,两者的赔偿金额竟相差16万元。抛开这个个案不谈,笔者想知道:为什么许多地方政府在国家新政策与法规出台后,不及时更替旧的政策法规呢?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多少这样的政策法规没有得到及时的“升级”? 政策失灵被忽略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视的重要问题,即政策失灵问题。政策失灵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家的意志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当国家的意志无法实现和保证时,国家与民众之间就出现了认同上的危机。本案中有两套政策法规同时并存,这种情况是造成政策失灵的典型原因。 有趣的是,目前经常看到的政策与法规失灵都是一边倒的情形,即凡是对当地政府有利的政策与法规从不失灵,比如各种涨价、收费等政策,一有新令马上能够得到有力执行,而那些事关民生的政策与法规出台后,新政策与法规却迟迟见不到执行与回应,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的“升级”总是处于搁浅状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国家的善意与善举,被一些地方政府与机构截留与消解了,所有新出台的利民政策与法规都成为空中彩虹:好看却不中用。 试问,死去的女博士在求学期间,是否可以要求按照1994年的标准缴纳学费?显然是不允许的,问题是,为什么死亡的抚恤金,却可以冠冕堂皇地执行1994年的标准呢?新标准都颁布这么久了,是什么阻碍了新老标准的升级换代?为什么受伤的总是那些无辜的弱势群体? 这些事情充分说明,当下一些地方政府及其机构,在市场经济转轨期间正在蜕变为与民争利的机构。如果它们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凭借它所拥有的权力以及话语解释权,公众的利益将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这样一来,在利益分配的格局中,就注定了改革成本将被公众无可选择地分担,而改革的成果却被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截留。如此一来,政府与民众之间就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目前公众已经厌倦了片面强调做大蛋糕的哲学,而开始关注合理分配蛋糕的哲学,没有利益公平共享机制的保证,何谈改革的积极性?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及时清理各项陈旧的政策法规,使这些落伍的政策法规要么被淘汰与终结,要么立即升级换代,否则,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将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如果和谐社会的表层表征为公众的生活满意度,那么,这些事关民生的具体政策的及时升级,将增加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社会保障支出与幸福之间存在着一种积极关系。 政策升级关系改善生活 笔者之所以关注由这个案例引发的政策失灵问题,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边界和生活内容,都是由这些政策与法规限定的。如果它们长期处于不更新与不升级状态,我们的生活就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因为人们生活与行动的边界与内容没有变,在这个没有变化的框架内,怎么能说进步了呢?不客气地说,很多时候我们仍然是生活在过去。 在新政策、法规的命运处于悬置与升级的二元展示结构时,暗示的是一种可怕的利益政治而非原则政治。当下的政策与法规的升级出现了一种选择性升级,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改革面临的阻力与成本都将快速增加,同时,社会出现失范风险的可能性潜在地加大了。要知道,广大贫瘠而孱弱的民众的抗风险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当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无法为他们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支持时,地方政府也将丧失最为宝贵的认同感和合法性基础。 回到开篇的案例,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从小学读到博士毕业要经过22年的漫长时间,这么长时间内,一个家庭要投入多少?按照目前的学费标准计算,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试问2万元在当前能让一个人读几年书?本案是一个看似非常极端、实际上却很普遍的事例,它折射出的问题令人担忧。按照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投资教育是可以增值的,然而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非常沉重的现实。 当下,在高校里,青年教师被戏称为“学术民工”。十七大报告强调,人力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既然人力资源如此重要,就不能只提开发利用,更应该考虑人力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否则,这种开发利用的后果是可怕的。当一个投入了巨额沉没成本的女博士,她的因公殉职,得到的抚恤金竟然如此低廉时,可以看出一切所谓的深刻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毕竟,诗意地栖居就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想要的和最值得珍视的东西。 李侠 作者系中南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