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宣华华:从罕见雪灾想到藏富于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07:43 中国青年报
作者:宣华华 国务院1月27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针对当前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给煤电油运造成的严重影响,部署各项保障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坚决打好这场抗灾减灾的硬仗”。(《中国青年报》1月28日) 新春将至,适逢春运,这场严重影响全国十多个省份的暴雪灾害,已经升级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灾区的各级政府和各界群众都在奋力抗灾救灾,灾情进展也令其他地区的人们为之牵挂。透过这场几十年不遇的雪灾,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即“藏富于民”。 在我国过去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之中,“藏富于民”主要体现为“藏粮于农”。大灾之下,只要家家户户手中还有余粮储备,就具备了基本的抗灾救灾能力。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藏富于民”的形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对于市场经济之下的城市居民,“藏富于民”或许意味着:牢固的房屋建筑,活跃的粮食批发市场,繁荣的商场超市,忙碌的农贸市场,充实的冷冻食品……最后,也最直接的是——足够的货币。 事实上,抗灾救灾的内容可以简单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主导的集体抗灾救灾,主要涉及重要公共物品的维护和保障,包括对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采取保障措施,此外还包括对于严重受灾群体的救助等帮扶活动,属于宏观层面。另一部分是家庭或个人自主进行的生产生活自救,包括建筑物维修、食品采购、保暖取暖等内容,属于微观层面。“藏富于民”就意味着,在微观层面的自救获得更多保障。 “藏富于民”的好处在于,当一场自然灾害等事件突然爆发之际,由于民众自身抵御能力较强,将能够以家庭为单位迅速进行分散决策,可以最快地实现民众的自我动员,既能够把灾害的影响缩减到更小程度,又具有更强的灾后重建能力。比较而言,过于依赖政府所组织的集体抗灾救灾,在类似这场雪灾所导致的交通不便等障碍之下,救援工作难以迅速深入到每个家庭,同时,也难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动员,从而放缓了抗灾救灾的进程。 所以说,在一个“藏富于民”的社会,民众越富则自救抗灾能力越强,需要政府救助的受灾群体越少,政府越是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公共物品,从而全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就越强。最明显的例子是,1月中旬爆发的这场雪灾中,多个省份的数以万计座房屋已经倒塌,假如这些房屋的建筑质量和日常维护更好一些,则必然会大大减少倒塌造成的损失。同样,家庭在食品、饮用水、燃料等方面的储备能力,也决定着抗灾救灾最终的效率与效果。 极为幸运的是,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今天,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藏富于民”,家庭物质财富的积累有了飞速发展,增加了面对这场雪灾的底气。至少,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在交通、供水、供电等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广大民众仍然能够开展一定范围的自救,客观上为政府组织的集体抗灾救灾赢得了时间。本质上,“藏富于民”在应对雪灾时的作用,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解作用,仍然是涉及“政府与市场”的范畴。对此,透过这场罕见的雪灾,值得社会各方深刻反思。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