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庆安:当今时代依然需要甘地的非暴力思想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07:51 新京报
作者:周庆安 社会改良的理性尺度是最难把握的。虽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今天的社会变革中如何借鉴还值得商榷,但是至少理解和宽容仍然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内容。 1月30日是印度圣雄甘地遇刺60周年。60年后,甘地魂归大海,骨灰被撒入大海。但是他的历史作用在这60年中持续得到各界的评价,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致词说:“甘地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宽容和尊重人性的教科书。” 尽管已经过去60年,但从目前来看,脱离印度历史来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似乎仍然有些不太妥当。因为圣雄甘地的运动,是建立在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前提之下的。然而如果沿着他的思想脉络进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其实不限于印度一国,至少20世纪后半叶在马丁·路德·金、纳尔逊·曼德拉的身上也体现了出来。 当然,要理解这种变革思想,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非暴力不合作”的历史局限性,在20世纪上半叶,这种思想或许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群众运动的深入。但是,当民族独立解放不再成为社会运动的主要目标,反殖民反帝斗争不再成为国内斗争主要形式之后,这一思想越发彰显出其现实意义来。 长期以来,在社会改良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困顿,因为社会改良的理性尺度是最难把握的。当改良过程触及各种利益群体的基本矛盾,并且发生直接对立的时候,“改良”就往往被少数人搞成了“革命”。20世纪上半叶不少国家发生的社会改良运动,往往都存在这样的一个特征。当然,解决生产关系、改变社会政治的暴力革命有其历史意义,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暴力革命往往是一时的,社会变革则是长期和持续的。 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泯灭人性的社会革命似乎都曾经存在。为了实现社会革命的目标,而动员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传统的权力结构和价值体系进行暴力式的破坏,甚至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价值重构,甚至以战争实现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殖民和掠夺,都并不罕见。但是事实证明,在这样的暴力破坏过程中,被最惨烈伤害的其实不是物质或者价值信仰,而是人性。暴力变革所产生的残忍性格和虚无主义,会深刻改变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尊重人性,其实是为整个大历史的现代化和社会革命运动提供一种保障,使得任何社会变革都能在一个理性的轨道上运行,而不至于将变革可能出现的伤害扩大化。而20世纪印度、美国和南非的历史都证明,实践这种尊重的主要方式是理解和宽容。尤其对于多元和异化的这个世界来说,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群体可能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价值甚至不同的利益。再通过暴力手段来完成社会变革已然不可能实现。虽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今天的社会变革中如何借鉴还值得商榷,但是至少理解和宽容仍然是这个世界最需要的内容。 为什么联合国要在10月2日即圣雄甘地的诞生日设立“国际非暴力日”,就是希望今后任何国家的社会变革能够多一点理性和宽容,少一些泯灭人性的政策和行为。因为无论是圣雄甘地的思想,还是现代化过程的历史都证明了:社会变革要以尊重人性为基本前提。尽管伟大的道德律有的时候不能直接产生伟大的价值成果,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总会有一些亘古不变的内容在闪光。而寻找这些内容的过程,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宽容。 □周庆安(北京 学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