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没有量化大学怎么考核教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9日08:15 新京报

  作者:熊丙奇

  学期结束,各校考核。问多位大学教授,学校如何进行考核?得到的答案,惊人一致,填表格,算数字———发表多少论文、申请多少课题、有多少项专利、完成多少课时数。

  对于量化考核的批评,在笔者的记忆中,已经至少持续了五六年时间,可是,为何今天依旧延续这样的考核,对这样的考核乐此不疲呢?

  一位大学校领导面对笔者的疑问,反问道,你说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要在短时间中对大家的业绩进行考核,有比目前的方式更好的方式吗?

  这个反问让我想起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与评价方式。在这个公司里,每位上级主管要求一个月与直接下属谈话1个小时,并做好谈话记录。谈话内容,包括对自己近期工作的评价,对其他同事的评价,对公司管理的看法,对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想法等等。起初,很多国内新进员工根本不适应这种方式,并觉得无话可说,或者习惯了“说了也白说”、“多说无益”,但后来大家发现,对于这种对话,公司极其重视,谈话中的不少意见和建议,能很快得到落实,每年有20%的人员调整工作岗位,都直接起因于这种谈话,大家便十分重视谈话。事实上,一年12个小时的谈话记录,本身就是对员工最好的评价档案。

  反观国内高校,连部门考核留给大家的只是五分钟的陈述时间,就别提平时的交流与谈话了。在多数大学教师的记忆里,在大学工作多年,除了进学校时曾有领导找其谈话沟通外,其他时间大都处于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状态。

  大学对最基本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采取这种粗放方式,反映出今天办学,对大学核心功能与本质的偏离。大学领导认为这种评价耗时间,或者无法把精力投入到本应该投入精力的教学与科研之中,是因为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非教育、非学术事务中———他们可以花半年时间准备来自上级的行政评估,可以每周召开六七次会议落实各种会议精神,可以有整天甚至整周时间陪上级领导、企业老板,却在一年中,没有一个小时时间留给老师。

  这种方式,也被老师们学习起来,用在自己的教学与科研之中。在教学中,有多少老师能在课堂之外,再花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呢?在科研中,有多少老师,在拿到课题之后,还认真关心如何做好课题研究,做出真的科研成果,而不是以一些价值不大的论文与没有应用前景的专利去交差呢?笔者在香港中文大学了解到,该校给每40个本科学生配备1名教授,负责人生指导,每两周这名教授必须与同学们一起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大学学习生活困惑。在国外,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十分有学术成就的教授,经常与同学们在一起,一丝不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陪着同学加班做实验。他们把自己的精力花在了应该花的地方,因此成就了他们的教授形象、学术地位与学术影响。

  □熊丙奇(上海 教授)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