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胡印斌:方言背后是鲜活的地域文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2日08:23 红网
作者:胡印斌 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问题再起波澜。有报道说,国家语委副主任、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近日对媒体表示,我国对地方台使用方言进行播音有严格要求,播报新闻不能使用方言,使用方言类的节目的播出时间,时长和占节目总数的比例也都有严格要求。云云。(2008年2月9日《羊城晚报》) 这位语委官员的表态在坊间引起热议,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看法,认为在语言使用的问题上,应该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不应该出现“必须”、“不许”这样的绝对性话语。方言和普通话也没有矛盾,“把它们对立起来是一种无知。要没安徽话,就没黄梅戏了;如没广州话,还有‘南国红豆’吗?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语言学家关湘如是说。 此前,类似的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争执已经进行过一些回合。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令,各电视台电台一律不得播出方言译制片;2005年,广电总局要求电视主持人一律讲普通话,重申电视剧不得使用方言;2006年,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表示将出台政策,各级广播影视播出机构不得擅自开办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而关于上海话被“围剿”的话题也不断传出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国家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公开驱逐方言的情况?按照有关部门的说法就是:方言土语泛滥,群众意见很大。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方言的大面积使用可能会影响推广普通话的国策。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对方言土语有意见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群众呢?不好说,官员阶层应该不会有意见,我们知道,按照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要求,公务员是必须要讲普通话的。那么,反对讲方言的只能是普通市民、农民了,而事实上这部分人正是使用方言土语的主体。可见,将方言土语一定范围内的复苏视为“泛滥”,一开口就错了,而以“群众”作为反对的口实,更是错上加错。 方言土语是什么?方言土语的背后是鲜活的地域文化,各个地区的人、各个民族的子民都有属于自己的方言,那是他们自我确认、互相确认的最鲜活的标志。可以说,方言中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基因,是民族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民族所谓“母语”,往大里说是汉语言,具体讲,就应该是丰富多采的各种方言。 方言土语的保护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研究性保护”上,而应该切实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复活。语言的传承只能依靠具体的人、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具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果这也不准、那也不许,这也设限、那也受制,到处“驱逐”的结果,只能是众多鲜活的方言在我们的保护中被慢慢遗忘。 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几千年未间断的悠久历史使得生活其间的子民拥有了不同的方言土语。人们通过这些特别的音特别的调特别的文字,接触、交流、发展和繁荣各自的经济文化。今天我们触摸这些语言,你甚至能够感觉到浸润在那文字背后的力度和温度。这样的丰富和繁复本身,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强盛不衰的见证。 不知何故,这样的文化遗产竟然会被某些部门认为是“方言土语泛滥”?即便是以推广普通话的名义,也不应该、且不能够消弭方言。作为联合国标准语言之一的普通话固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也是国家的利益和国家的意志所在。但我们完全应该能够寻找到一条方言和普通话和谐共存的路径,而不是动辄非此即彼、手忙脚乱。 语言是一条河流,在经年累月的滔滔流淌中逐渐丰富。我们没有理由在我们这一代让方言消失,变成真正的“遗产”,只存在与研究之中。民族、社会、文化是多元的,不能用普通话来统一全国的方言。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