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灾区冰雪非美景 他人愁时君莫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3日07:27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在京珠北高速沿线,一座海拔700多米的高山上,有一个小村落,名叫上开封村。从2008年农历腊月初五开始,一场罕见的冰雪之灾袭击了它。大雪飘啊飘,到腊月十五这一天,村里断电了,此后一个多月,电灯再也没亮过。

  由于一些人家备的大米少,慢慢地他们就有谷无米断炊了,只好借米过日子。熬呀熬,直到除夕那天,镇政府送来了柴油碾米机,大家才不担心挨饿。大年初一,镇政府又送了一些火腿肠来,村里每人发了5根,这才算过了一个年。

  这是凄美的童话故事吗?不是。这是今年南方大多受灾村落,在雪灾面前生产生活的一个样本。2月12日的《南方都市报》报道说,上开封村是京珠北高速沿线受灾最早、现在还有厚厚冰雪的几个村落之一。

  面对严峻雪情,尽管有当地政府的救助,但村民们悲苦的生活,依然可想而知。春天已经来了,可冰雪还是那样刺眼,夜晚还是那样寒冷,而生活还要继续,生产还要继续,因此,村民们需要更多更温暖更及时的爱、体恤与关怀。

  然而这几天,许多人驱车来到上开封村玩冰雪,还领着老婆孩子或女友。在他们的眼里,这里不是灾区而是景点,厚厚的冰雪不是灾情而是美景。灾民们只能冷冷地看着这些人,在还结着冰柱的房屋前喜笑颜开。目睹此情此景,记者想到了这样的诗句:“驱车踏雪,美女轻裘,他人起舞,我自独愁。”

  报道发表后,读者和网民几近哗然,纷纷用“残忍”、“冷漠”、“麻木”、“无知”、“幸灾乐祸”等词语指责。不过,也有人表示,民众应该宽容这种行为,因为游玩只关心情,无涉道德。

  那么,针对一些人将灾区冰雪当美景,该做如何观?也许应该宽容,但这种宽容必须有限度,毕竟,面对严峻灾情,更应持有敬畏民生之心。冰雪对南方人来说,固然难得一见,但当它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底层百姓造成严重伤害之后,就不宜“他人悲愁,我自独舞”。

  2006年8月,台风“桑美”造成浙闽300多人死亡失踪。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风期间,宁波却掀起看台风旅游热,该市宾馆临港房间被抢订一空。此事一经报道,也同样引起舆论激烈批评,道理正与灾区赏冰雪相同。

  我们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不仅只是大爱的情怀,也是神圣的道德律,更是美好人性的根本出发点。当家园疮痍满目,灾民们在冰天雪地之中,缺电少水,缺食乏暖,满怀忧伤之时,任何把灾情当胜景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面对嬉戏的游客,灾民们那冷冷的眼神,就说明了一切。

  在这里,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假如那些不惧冰雪,驱车来到灾区的人们,手里不仅拿着取景的影像器材,更拿着自觉捐赠的救灾物资,哪怕只是一袋米面、一包蜡烛、一床棉被、一桶油、一块肉、一篮菜,那么,灾民们注视他们的目光,还会那样冰冷吗?当人们阅读到这样的故事,内心又将涌出多少感动的暖流?

  退一步说,这些来灾区欣赏冰雪的人们,如果在看到“美景”的同时,也看到了灾民悲苦的生活,从而及时伸出援手,哪怕只是送上一句体恤与关怀的问候,恐怕也能温暖灾民的心。或者,他们在拍摄“美景”的同时,也拍摄下灾民生活的镜头,并通过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灾情之重,也能聚集爱的力量,让灾民的生活早日改观。

  所有这些,对这些游客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做与不做,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精神境界:或者有着一颗柔软的心,或者心硬得像冰冷的石头。这不仅考量着游客的文明素质,更考量着我们的公民精神与公民道德。

  每一场灾难,说到底,都是家国之难,也是民生之难。它所刺痛的,因此而不仅是受灾的人们,更该是“家”里的每一个人。灾区冰雪非美景,他人愁时君莫舞。这只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我们更需要由此出发,为所有身陷灾难的人们,献上自己力所能及的爱、体恤与关怀,从而早一天冰化雪融,春回大地。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