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赵本山的小品是“毒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14:30 深圳商报

  作者:许石林

  本文要夸赵本山,说他的小品是“毒品”。比喻不很恰当,是想说许多人喜欢他的小品,春晚很依赖赵本山的小品,像吸毒者依赖毒品一样离不了他。

  还能喜欢赵本山小品的人依然是很多的——为什么说“还能”?因为这几年有不少人开始不喜欢赵本山了,网上留言总能看到不喜欢赵本山的,还有骂赵本山的。我属于喜欢赵本山的,赵本山是一个代表,他代表着东北地区出来的一个演员群体,有着不属于演艺学院培养的那种自然质朴、真实细腻的表演功力。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人表演的电视连续剧如《刘老根》、《马大帅》等,是对演艺学院表演、导演专业的极大挑战。赵本山、范伟等表演的小品,就简直是对演艺学院派的极大批判。

  关于赵本山,春晚的导演曾说过:春晚没赵本山,观众不答应!这是实话,尽管不是所有观众不答应,尽管也有很多观众讨厌赵本山,但不答应的观众“那是相当地多”,至今还没有任何节目能取代赵本山小品上春晚。春晚没有赵本山小品,在很多人看来是否值得关注都是个问题。别的小品都可以被拿掉,惟独赵本山的小品不可替代。你不管他的小品今年质量上去了,明年相比质量下来了等等,他是自己跟自己比,有无差别?有,但他的节目跟别的小品相比,仍然是最好的。

  创作是个原因,赵本山是参与本子创作的,别的小品演员也参与自己的小品创作,但没有赵本山的才华和灵性,没有他的个人传统——一个演员会形成自己的个人传统和习惯。

  赵本山等人的台词功夫,不是一般演员能学习得了的,他并非一般语言类节目所说的字正腔圆,他会在台词表演中运用中庸之道,画家韩羽老先生曾经说:中国戏曲唱腔要求的字正腔圆,就是中庸之道。赵本山那个群体演员的台词表现,表演的是生活的真实,但又不是完全呈现,是表演。如杨争光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他已经将人人熟悉的《水浒传》增添和编改了许多,但观众一直没感觉出来,以为还是原来的《水浒》中的事儿。为什么?分寸把握得好,真正做到了编剧,而不是将小说机械地变成电视剧。

  其实赵本山等人并不高深,他们只是做到了本分,一个演员的本分和角色的本分。春节期间看戏曲DVD,看几个地方戏曲的老艺人的表演,发现好的演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守本分。比如秦腔《杀狗劝妻》中的焦氏,老艺人宋上华八十多岁时的表演,男扮女装,焦氏一出场,一手拿着一块干馒头(道具),一手拿着一根生葱(道具),边走边吃边出场,将馒头往嘴里一放还念出一句词儿,清晰、不含糊,但却是正在咀嚼的人的发音,很真实又滑稽。他当然没真吃,但他对细节的表现很真实,这就像赵本山等人的台词。

  其实,赵本山等人的表演功夫,即便是没有写好的精彩对白,他们说话本身就听上去有味儿,有生活气息。

  赵本山的成功和不可替代,就在于其很本分。用本分给观众培养一种观剧依赖和习惯,也让春晚对此形成依赖,没它不行、上瘾,让我想起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毒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