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身:去政治化让奥运回归本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7日10:00 东方早报

  早报特约评论员 杨耕身

  美国总统布什日前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专访时表示,他把北京奥运会视为一次体育盛事,不赞成把奥运政治化,并明确表示去北京看奥运的计划没有改变。北京奥组委有关负责人2月15日发布消息称,目前已初步确定有6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包括一些国家的皇室代表将出席北京奥运会。该负责人并强调说,包括开闭幕式在内的各项北京奥运筹备工作都在顺利进行,未受到任何影响。稍早,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以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为由,辞去了北京奥运会艺术顾问之职,2月14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表示遗憾的同时,明确反对这种把奥运政治化的做法。

  向谁或者向什么去索要奥运会的尊严及正当性?布什的表态以及60多个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北京奥运会的消息,或许更具说服力。这就是,奥运会的尊严及正当性不在于政治,而在于体育。正如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罗格在获悉斯皮尔伯格辞北京奥运会艺术顾问一职后所说的,国际奥委会“是体育组织,不是政治组织”,“不应要求国际奥委会解决全球问题”。相应的,奥运会是体育活动,而非政治活动,更不是政治论坛。所有运动员都是穿着专业运动装参加比赛,而不是穿着外交谈判的西装。只有将体育的归于体育,政治的归于政治,体育才可能变得纯粹而高贵。

  当政治开始介入到奥运会,体育就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流血与伤心之地。1972年,第20届奥运会于德国慕尼黑举办期间,以色列代表团遭到劫持,当场死亡2人。其后德国解救人质行动失败,9名人质全部遇难。除此之外,在比赛期间遭遇恐怖威胁的奥运赛事更是不胜枚举。这些事件当中无不有着政治的依附与用心。“难道我们要身着防弹衣参加比赛吗?”这一直是自1896年开始的现代奥运会历史中,人们的追问与疑惑。也正是因此,一直以来,奥运会也都以超越民族与国界的形式,成为和平的象征与表达,其所倡行的“和平、友谊、进步”之宗旨,因此也成为人类文明与理性精神的真挚诉求。

  政治可能复杂,但体育必须纯粹;政治可能龌龊,但体育必须高贵。古典奥运会获奖者的“奖牌”,是野生橄榄枝,其中寓意不言而明。去年10月31日,中国提交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获第62届联合国大会186个会员国一致通过。这是第八个获得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而事实上,“奥运休战”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时代。当时,为了方便参与盛事的民众能够安全到达奥林匹亚,在奥运之前和期间,都会宣布一切战事停止,以免对运动会造成威胁。奥林匹克休战协定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和平条约。正是为了延续这样一种和平诉求,1993年,国际奥委会向第48届联大提交决议草案,呼吁联合国各成员国,在每届奥运会开幕和闭幕前后各一周,以及奥运会期间,遵守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这个决议获得121个成员国联署,顺利通过。从此,《奥林匹克决议》进入联合国程序。此后,历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所在国家都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奥运休战决议并获得联合国大会通过。所有这些,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政治进行避让的原则,包含着对一场干干净净的体育赛事的渴求。

  不可否认,当下世界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枪炮与血泪、分歧与偏执、冲突与对立。但惟其如此,奥运会这种形式更成为一种对于和平的承载。体育精神事实上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反映。就像除了和平、友谊、进步之外,没有什么能够诠释体育精神那样,除了宽容、务实与相互尊重,同样也没有什么能够更好地解决国际乃至意识形态问题。因此,如何呵护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历史悠久的全球盛事,如何让人类拥有一次宁静和睦的欢聚与相守,“去政治化”就是一个必需的选项。布什、罗格等人对北京奥运会的表态,以及60多个国家领导人的出席,亦可视为人类理性精神之彰显。

  正如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德国奥委会主席巴赫曾经说过的,“体育担负的是促进民族对话的重任,是架设桥梁,而不是构筑高墙。”拥有奥运,我们就仍然拥有理性的精神,拥有普世的文明与价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