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大学改革是否会失去内部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07:30 东方早报

  作者:熊丙奇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在新近出版的《我的精神自传》一书中,这样写道:现在,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用经济的逻辑,资本、市场的逻辑改造北大,使北大越来越商业化,而恰恰丢掉了思想的逻辑、学术的逻辑、教育的逻辑。正是在这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的过程中,教育独立、思想与学术自由这大学教育的两大生命线,北大“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的思想传统、学术传统,都受到了很大损害。这样的话,钱先生不是第一次说。

  对于大学的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钱先生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我们都是普通的老师与学生,无力抵挡这一切;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坚守”,我们还要坚守思想的逻辑、学术的逻辑、教育的逻辑。因此,他对北大学子有两个期待。首先,“任何时候都不要抛弃‘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的北大精神”;其次,“目光永远向前,向下,立足中国的大地”。

  但,有多少人能做到“坚守”,会按钱先生的“期待”去做呢?

  一直研究语文的钱先生,不会不明白“无力抵挡”和“坚守”,其实是矛盾的。事实上,钱先生从他的经历中,也明白学术研究做得如他,社会影响力如他,也是如此艰难不易,何况那些没有多少本钱来坚守的普通教师和学生了。今天的钱先生告诉记者:“我现在住得离北大比较远,约有一小时的车程。退休之前,我就有计划地搬远的。”

  所有生活在高校的人,都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大学的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丝毫没有降低推进速度,正迅速地打扫余下的战场,并通过相关制度、规章、氛围,全面消解那些坚守思想的逻辑、学术的逻辑、教育的逻辑者的斗志,让他们鲜有继续坚守的空间和可能———你不填写许多表格申请课题按照行政要求去做,他只需规定没有课题不能资助研究生者不能招收研究生,就把你弄得无可奈何;在某些大学,教授的某些做法如果惹得学校不开心,强大的行政力量可以让他们讲课困难,没地方评奖,没地方发文,没地方申报课题,看他们还有没有脾气。

  在如此强大的进攻力量面前,坚守者在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的“进攻方”看来,不过就是“负隅顽抗”、“苟延残喘”,在做无谓的挣扎。就坚守者本人来说,由于抵抗,他们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失去了诸多眼前的实惠,留下的不过是“不识时务”的另类形象,也只能用这样的词汇自我解嘲。

  在今天的大学中,坚守者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则是争着做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的红人和推手,这为他们提供饭碗,也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而在没有抵抗力量之后,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的大学,根本丝毫不顾及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而演变为官场、衙门和商场,盛行的只有官话、套话和商话,一心搞教育、学术的,很难说上话。

  前不久,北师大教授杨东平先生告诉我,他参加了一次高层的教育咨询会,与会的其他教育界人士,发言的内容,不外乎两点,一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取得空前的发展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二是为了继续让高等教育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只有他一个人“不识时务”地向有关方面建言,说要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进行全面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走出会场的他,感到自己十分孤单,进而颇为郁闷。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说,教育取得很大成功。这当然有很多事实作支撑,并不是他们在自说自话,而且有坚强的民意基础。不过向他们反映“民意”的,不乏那些获得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好处的既得利益者,以及体制化、官僚化、商业化的极力捍卫者,他们掌握着不小的话语权。

  如果这种状态一直延续,社会舆论所关注的加快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在成功实现官僚化和体制化之后,已经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和压力———更客观说,面临极大的既得利益者的阻力。这也就需要整个社会,包括高等教育受教育者,以及高等教育人才的消费者———用人单位,给教育施加改革的压力,通过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对高等教育的回报提出要求,与企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促使高等教育在竞争的压力下进行改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