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秋:公众应有接受严厉回应的雅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08:25 长江商报

  作者:卢荻秋

  针对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所说的“抗灾多举不力,铁道部的人要撤职”等炮轰言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做客人民网逐条辩驳,表示:“郭副主席说的一些情况,让我感到惊讶,难以理解。因为这些话既违背事实又违背常识。”(2月20日《河南商报》)

  显然,相对于郭副主席慷慨激烈的“炮轰”,王勇平的回应同样具有相当的“火药味”,流露出某种程度上的情绪性。也因此,王勇平的态度受到了舆论的一致批评。有的嘲讽铁道部没有纳谏的雅量,有的斥其为“不尊重民意代表发言权”,有的认定其“批驳之势急切凌厉,回应之心反而淡薄”,有的担心政府部门的“严厉回应”是“让批评者感到紧张的威压信号,构成公众行使批评与质疑权利时要自觉弱势的鲜明印象。”

  应当说,这些批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对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多少有些情绪化的“严厉回应”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表示了合理的担心。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舆论常态。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公众质疑和批评时的情绪化表现,几乎无一例外地引起舆论的新一轮批评和质疑。这样的批评和质疑,也和本次回应所引起的批评大同小异。

  不过,平心而论,被批评总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尽管古人说应该“闻过则喜”,但那是一种超高境界,寻常人是很难达到的。这是常人的本性。尤其是所受到的批评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的时候,被评论者的压抑、郁闷和委屈之情可想而知。政府部门也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组成的,对批评的反应自然也和常人相仿。所谓“不平则鸣”,遇到委屈和窝囊,站出来辩白一番,甚至说两句有情绪的话,大体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本次回应所引发的风波来看,舆论在批评铁道部没有纳谏雅量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这样的事实:王勇平在“严厉回应”时的针锋相对,其实并非强词夺理,而是有理有据,条分缕析,针对郭副主席的“炮轰”给予了逐条应答。尽管发言人的言辞选择上有点情绪化,但总体上看,这样的回应是及时、全面、有针对性的,是自觉接受监督的应有姿态。

  中国人常说“言者无罪”,强调的是批评者的话语权、表达权、监督权不应因其批评的不准确性而受到制约;又说“闻者足戒”,强调的是被批评者应该虚怀若谷,大度能容,不要因为所受批评的不准确性而愠怒不已。在这样一种传统的习惯下,被批评者总是难免被置于道德苛责的境地,似乎即便受到再大的“冤枉”和委屈,也该皱着眉头独自承担。我想,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年代,这样的传统和习惯并不有利于良好的批评与回应氛围的形成。

  我们曾经对西方民主中出现的双方对峙、舌剑唇枪乃至大打出手的现象表示莫大的不屑,其实这是一种浅薄的认识,须知充分表达意见是辨明是非的必备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质疑政府部门“严厉回应”缺乏雅量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另一个问题,或者说同一个问题的另一个侧面,那就是:批评者和公众是不是也要有接受被批评者“严厉回应”的雅量?——只要这样的回应不是无理取闹的话。

  卢荻秋 (安徽合肥 高校教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