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清:道德谴责代替不了真正的学术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07:21 新京报

  作者:于德清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季广茂因为自己的学术专著遭到同行的批评,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近10篇文章予以攻击。攻击的言辞激烈异常,称自己要做回流氓,并骂对方为“屁眼教授”。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各界哗然(见2月26日新京报)。

  教授有如泼妇骂街,确实斯文扫地,令人“耳不忍闻”。然而,我们不能停留在对季教授的道德谴责上,道德谴责代替不了真正的学术批评。在这个事件的背后,我们也许更应该弄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季教授失态?并不惜以自焚般的极端方式来挑战社会底线?这场争论何以会从正常的学术批评领域脱轨?

  据媒体报道,一名与季广茂同学院的老师称,季广茂是个直率的性情中人,平时并没有听他开过粗口。季广茂教授在博客上的自辩文章中说,自己是一个非常珍视学术声誉的学者。他认为,钟华对他的批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批评,而是一种“泼粪”式的污蔑。钟华这篇文章在2007年第11期国家权威核心期刊《文艺研究》上,有12000字,可以说是一篇长文。季教授果真如他所言视学术为生命,这篇文章对他的打击也就可想而知。这应该是季教授走向非理性的第一个诱因。

  第二个问题是,季教授是否在其后的所谓学术论争当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不能不说,一份国家级的核心期刊,刊登一篇万言长文对一名当代学者的学说和学风进行批判,是一件并不多见的事情,尤其是,无论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非当代文坛的执牛耳者,季广茂虽跻身名校但并非名师,钟华更是不见经传。《文艺研究》发表如此长文,就显得非常突然,有可能对被批评者的学术生命造成严重打击。至少,该杂志的相关人士应该就此文发表的过程,对学术界和公众进行解释,以消除大家的疑惑。

  当然,如果这个事件本是学术之争,那么,有批评则自当有回应,除非被批评者已经进了天堂。《文艺研究》作为学术界的公器,理应刊登被批评者的回应。据季广茂的说法是,他当时非常冲动,难以驾驭自己的理性,他的学生乃写了一篇回应文章,可这篇回应文章遭到了《文艺研究》某社长的拒绝。此事详细情况如何,还没有看到有关媒体的报道,也没有《文艺研究》的公开表态。然而,在过去的两个多月中,季广茂没有进入正常的学术批评的渠道,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季广茂诉诸了博客这样个人化的舆论平台表达他的愤怒,作为一种“变态”的回应。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的山头主义和圈子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读书》杂志换帅、国际汉学大会纷争以及一些“教授抄袭”事件中,都能够在公众舆论背后看到学术界山头林立的胜景。而在季广茂事件中,从现有的媒体报道和各方说法来看,对学术批评不正之风的怀疑也是存在的。然而,真相究竟如何,既需要负责任的媒体继续探查,也需要负责任的相关人士出来说明情况。如果,有关学术机构能够直面公众,证明自己的确很正很清白,那倒不失为当今中国学术界一个幸事。

  季教授失态骂人不对,自有公众对其进行道德审判,事实上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在学术的问题上,则当有更多的业内专家站出来对其学品进行评判。如果不把道德和学术切开,不能从学术上还季广茂一个清白,或者让他输得心服口服,那么此事恐怕不会随着他的道歉而结束。希望此事件能回到真正的学术批评,进入理性辩论的轨道,当事人都按照学界规范出牌,如此,方能使公众对学术界提升信心。

  □于德清(北京 媒体从业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