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不是所有的教改都是有比无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08:27 东方早报

  作者:熊丙奇

  针对京剧将进入中小学课堂这一消息,笔者撰写了一篇文章《京剧课进校园能传承优秀文化吗?》,认为这种做法在艺术教育技能化、边缘化、形式化的大背景中,形式大于内容。此后,有读者在笔者的博客中留言,认为虽然存在行政命令、一刀切、形式主义等问题,但是,在中小学音乐课上增加京剧内容,总归是“有比没有好”,大家不能只说不做。

  对于这些读者“不能只说不做”的观点,笔者十分赞同,但是,对于“有比没有好”的看法,却不敢苟同。因为长期来,我国教育充斥着这类“有比没有好”的改革,其中不少不但效果甚微,而且影响了对全面教育改革的推动。

  从大的范畴看,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对高考制度以及应试教育的反思,就进入大众的视野。当时的学者和专家给教育改革开出了包括改革录取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药方”,但是,20多年时间过去,这些符合教育规律的改革设想,还停留在讨论之中,集中录取的高考制度依旧坚挺,应试教育越来越踏实。

  有诸多原因,导致这些改革“只说不做”,与此同时,另一些改革措施却推出了。比如春季高考,每年高考前的考纲变化,各地每年高考录取规则的调整,各地高考的科目调整,等等。

  这些改革在推出之初,就有学者和专家质疑,这样的改革不具有持续性、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的大局、只有改革的业绩而无改革的实效。而针对质疑,不少人士总是以“有总比没有好”来表示改革的进步。比如,针对春季高考,改革者定性为“多次高考”、“多次机会”,但是由于报考者局限在落榜生,参加录取学校局限在少数地方一般院校,有人认为这样的改革,不具备持续性,难以长久。对于质疑,有舆论认为:不要那么“挑刺”了,有春季考试,不错了。

  还比如,针对每年的高考,教育主管部门总要调整一下考试纲要,认为这是在素质教育导向下改革高考内容,但是由于调整考纲在考前几个月,弄得家长和学生都很焦虑。不少人士质疑这种改革只会增加考生负担,而根本无益于素质教育,但同样,也有人认为,改革是“渐进”的,不要追求一步到位,慢慢在改,就有进步。

  春季高考现在的结局如何,大家都已知晓;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科目改革取得的实际效果如何,大家也都清楚;如果还要再举例,去年9月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中小学生跳校园集体舞,也是在“这是形式主义”的质疑和“这是积极的改革尝试”的赞成中推行的,实际的效果是,不少试点的学校都不跳了。

  民间对教育改革的期待,在教育主管部门那里,成了一种改革政绩观和改革习惯。往往把改革本身作为一种政绩,认为进行了“改革”,就是教育有作为有进步。于是,几乎每个地方,每年都有新的改革。为了能推出这样的改革,一方面推动者很少听取广泛意见,不经论证就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迅速推出;另一方面,改革也突出眼球效应,强调近期利益,导致改革的形式必然大于内容。对于改革的正常程序,改革的成本投入与收益,改革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改革的操作性和持续性,却很少考虑。

  在国外,由于涉及面广,一项新的教育政策出台,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论证,而经过论证出台的教育政策,往往也保持很长时间的稳定性,不随意更改。与之对比,国内的教育改革随意性太强———我国高考录取规则、考试内容,在考生考试前半年调整、公布,这怎利于学生充分准备?这类改革,至少应该提前三年,在学生升入高中时就推出告之;我国的高等教育扩招,这么重大的教育事件,也没经充分论证,而迅速以行政命令方式执行;眼下的京剧进课堂,用的是行政命令、一刀切的方式,如果有充分的论证,针对艺术教育的真实问题,注重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就不会是这样态势。

  说实在的,过去20多年来,如果我们充分论证改革高考制度、应试教育体系,充分论证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有序推进,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推出一些“有总比没有好”的改革举措,或许也不至于出现很多问题陷入积重难返的局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