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沙岭:两会公共话题要防止泡沫化倾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07:24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普沙岭

  在经过几年"讨论盛宴"之后,公众产生了不少"审题疲劳",只有裹挟着更多的东西,才能吸引足够的眼球,成为新的"社会热点"……忧心的是,每一句"惊人之语"背后都有一个"惊人"的现实支撑,繁花背后的现实困境,远远比繁花本身要沉重,而大家用放大镜消费的,却多是繁花,回避了困境。

  传媒的盛宴,正生产着繁荣的公共讨论大餐。这餐怎么样?看起来真的很好很热闹,花样繁多,品种齐全:有卫生局官员的“中国是世界上看病最不贵的国家”;有大学校长的“应该解散中科院和工程院”;有政协委员的“应该全国每人发上1000元钞票”;更火暴的也有,广州市政协领导炮轰铁道部,“铁道部的人要撤职”……我们不敢想、从没想过的东西,人家已经说出来了,闹得我们应接不暇。殊言必有殊遇,于是乎,每一次“新语”出炉,便遭遇举国媒体迅速围拢上来的一番“消费”。

  很好很进步,却也很坏很忧心。进步的是,不管这是些什么话,好话赖话真话胡话,社会上开始大批量出现“新话”本身就让人欣慰,最起码也表明,国人思维真的开始如同市场里的商品那样在“多样化”;忧心的是,每一句“惊人之语”背后都有一个“惊人”的现实支撑,繁花背后的现实困境,远远比繁花本身要沉重,而大家用放大镜消费的,却多是繁花,回避了困境。

  “最不贵”的背后,是“中国的医疗承担体系有问题,全让老百姓承担是不对的”;“解散”的背后,是“分散的科研资源与低质量的科研水平”;“每人发1000元”的背后,是国人如何才能共享改革成果的沉重;“要撤职”的背后,是有关部门在抗灾之后能否有深入彻底的反思……哪一个问题都不小,都很重要。但经过一番舆论“消费”之后,用“民生多艰”棒喝“最不贵”;用“绝对不可能”调侃“解散”;用“无法操作”否定“发钱”;用“解气”热捧“炮轰”……除了最后一个属于“转移话题”外,其余的基本都是“伪问题”留下,“真问题”拿走———原因很简单,“伪问题”很热闹,“真问题”太沉重。

  媒体上几乎每天都有大量“引起社会争议”的话题,看起来很激烈,甚至不缺少火药味,但谁能告诉我,汹涌澎湃的“争论”里,蕴藏着多少泡沫?简单的口水,掩盖了多少正被戳穿的真问题?清醒的理性,远比简单的道德站位更加重要,毕竟我们的社会不能像茅于轼老先生说的那样,看起来都在为穷人说话,其实什么也没做,反倒用不理性的口水,在伤害弱势者的利益。

  医疗体系有问题,科研资源太分散,收入调节缺思路,抗灾过后要反思……单纯说这些话,恐怕没有多少“卖点”了,在经过几年“讨论盛宴”之后,公众产生了不少“审题疲劳”,只有裹挟着更多的东西,才能吸引足够的眼球,成为新的“社会热点”。这也让公共话题的参与者变得更加浮躁,踏踏实实讨论民生的心态受到撩拨,变得坐立不安。这两年,传媒塑造了很多公共讨论的“明星”人物,仔细看看,相当一批人都是因为撂下了几句“惊世骇俗”的猛话狠话,而受到媒体“包装”的。猛话狠话本不要紧,要紧的是一经“包装”,狠话之锤砸下的问题内核,还剩下多少?

  有人打过一个不错的比方,新闻媒体就是社会航船上的瞭望者,要瞭望航船前方的冰山。瞭望冰山的目的,当然不是沿着水平面,把窜出头的冰山横切下来,当雪糕冰淇淋去咂巴,而是要判断冰山下面的暗礁,对我们的航船是否制造着危险。当我们过于消费出头冰山的时候,就没有理由不忧虑:对于那隐藏的暗礁,是否还保留着足够的警惕与痛感?这两年,“艳照门”“钉子门”“炮轰门”……这门那门让人眼花缭乱,但窃以为,最深不见底、让公众两眼一抹黑的,将是公共讨论正在跌入的“眼球门”———此门洞开,必将搅得大家都找不到“门”了。

  又到“两会”时,又是一顿丰盛的“话题大餐”。这饭怎么吃?这餐怎么做?我们的眼睛,是继续紧盯着中看不中吃的“雕花”,包装出一批爆竹烟花,还是要聚焦公众更急需的民生菜蔬,做好实实在在的“家常菜”?这考验着已然受到冲刷的社会理性,更需要全国数千近万家媒体作出现实的抉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