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陆志明:如何监管再融资其实并不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07:51 东方网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陆志明 继中国平安之后,浦发银行的巨额“再融资计划”严重挫伤了本已疲弱的市场信心,导致了国内A股市场稍有积聚的人气重新涣散。 众所周知,在既定股票价格和总量的情况下,任何增发都会产生“稀释股价”的作用。即便是未来会带来盈利的增发,其股价也应考虑股权稀释、未来盈余贴现与市场气氛等多重因素的作用。由此可见,市场的恐慌性抛售并非毫无道理。大秦铁路、中国平安、浦发银行以及将来可能增发、巨额再融资的蓝筹股都将会对当前已经脆弱的证券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 这些蓝筹股大量增发的背后反映的是实际控股大股东无休止的圈钱欲望,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控股大股东们对自身股价和估值水平的信心不足。在目前的高估值水平下尽量地多融资能够有效地应对未来股价下跌之后高溢价融资难度上升的压力;此外,相对于海外市场而言,国内A股市场具有融资成本低、发行溢价高、发行难度小的绝对优势。不在市场高估值的情况下积极再融资,将会成为控股股东的重大经营失误。 正是在这两种想法刺激之下,“再融资门”事件才屡屡曝光,而市场对再融资事件的态度才如此反感。但是在控股大股东肆意圈钱之下受损的却是以买卖股票赚取资本利得为主的中小投资者,对这部分投资者而言,股价下跌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损失,而控股股东发行再融资对他们并无直接的益处。 如何规避巨额“再融资门”事件带来的投资者和市场负面效应,归根结底还在于改善已有的发行制度,约束控股大股东随意增发的行为,将增发与大的宏观市场背景相结合,做到合理合法,有序有效地增发。 简单来讲,首先是改革发行决策机制。上市公司,尤其是规模巨大的蓝筹公司,其再度融资不应由控股股东一家独大,中小投资者应具备较为有力的发言权。并且中小股东的投票行为不能简单地流于形式,董事会在声明中必须反映中小投资者的心声,尤其在增发这种关系到中小股东切身利益的行动中,这一点尤为关键。其次是改革发行定价机制。发行价格偏高是导致后续增发持续打压股价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中石油之类股票在如此敏感的市场时期增发,那么股价将会发生巨幅下行。而较高的增发价格往往也并不考虑市场所能承受的范围,圈钱意图明显的增发必将导致股价在增发之后的非正常下挫。 再次是改革发行监督机制。增发之前控股大股东与某些庄家合谋,刻意发布利好消息抬高股价,为高价增发埋下伏笔。这在以往地产大腕们增发的过程中随处可见,也正是这种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增发过程致使控股股东和庄家双双得利,最终由中小投资者痛苦埋单。对此可采取类似英美法系案例法的模式进行认定和监管。 蓝筹股“再融资门”事件暴露了国内A股市场在诸多方面的不成熟,特别是在发行机制方面。也正是因为这些事件的发生,才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发行等相关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并最终步入成熟市场的门槛。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