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盟初:网络时代 政府该如何辟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08:42 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盟初

  同时有几则政府辟谣的新闻:一是针对有媒体称“中国正在研究废除独生子女政策”,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官员近日明确表示消息不属实;二是针对近日部分地区出现的排队办理暂住证现象,北京警方表示,“3月1日以后不再办理暂住证”的说法纯属谣言;此前几天,因“燃油涨价”传言,北京许多加油站门口车满为患。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当晚通过电台予以澄清。

  几则谣言或者说不实消息,分别关涉重大民生问题和政策安排,个个怠慢不得。虽然政府部门就此已发布了权威的消息,以澄清事实,但由于传播迅速,以及信息发布的相对滞后,对公众生活还是产生一些影响。对此,政府部门应当有所反思。

  辟谣的姗姗来迟,效果会打折扣。一方面,政府不能及时做出回应,加剧了传言的散播,客观上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公众产生额外的联想。尤其是像油价、暂住证等与特定群体有着密切利益关联的公共信息,非常敏感,处理不当,可能会使公众对辟谣本身产生不信任感。譬如,北京市政府对“燃油涨价”传言做出澄清以后,仍有不少司机继续排队。

  政府反应慢,不仅仅是一个速度的问题,还暴露出对民间传言杀伤力认识不足,以及应对方式的滞后。中国的网民现有两亿之众,互联网已成为最重要最普及的信息传播、交流沟通的途径。此时,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种未来趋势,也是政府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还应该认识到,在众多的谣言、传言和不实消息中,有一些纯属无中生有,恶意散播,有一些则是合理的猜测。譬如“停办暂住证”的传言,源于户籍制度的经常性修改,“废除独生子女政策”则源于在少数地区已有所松动,“燃油涨价”更是已成为一种生活经验,在无法辨其真伪的情况下,公众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使传言愈演愈烈,实是人之常情。

  这就决定了政府部门的辟谣,不仅要及时,还要讲究技巧,具备极强的说服力,不仅要懂得“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等基本道理,还须将这些原则细化。要摒弃那种事后“危机攻关”式的辟谣,而把辟谣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好相应的完善制度设计,更新管理理念,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

  就现实而言,我以为政府部门有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对民意民情的充分掌握和了解。政府要做一个有心人,对人们关心什么,焦虑什么,想知道什么,应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在网络已成为基本工具的今天,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二是信息发布的常态化和权威化。在传言或谣言出现后,不明真相的人们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听哪一个部门哪一个机构的信息发布,以及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有效传达,更利于澄清事实,都需要制度上的进一步明确。三是要加强事后的分析和研究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谣言或传言,都是一次民意的反馈,对政府的政策安排和走向都是有价值的。因此,这样的查漏补缺,其实是对谣言的最积极的防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