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破解民生难题须让利于民藏富于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07:42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社论之五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如既往突出民生,其中一系列数字令人振奋:今年中央对教育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至1562亿元、财政对合作医疗补助每人从40元提高到80元、中央财政今年新增167亿元用于卫生事业、中央新增17亿元用于廉租房建设,等等。

  突出“民生”的同时,“报告”更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自身建设。而就在前一天,《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其核心更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显然,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已经拉开序幕的行政体制改革,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破解民生难题须打造现代行政。

  曾经在很长时间内,受计划体制制约,就政府职能而言,提供公共服务的天然使命,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一些公共管理机构即使在众人尊仰中能够解困济难,也往往自视为施予恩泽。面对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民生之艰,有的公共管理者的内心难以有自发的负疚感和失职感。在一些地方政府那里,民生问题往往被视作个案和个人不幸,弱势群体创业被简单当作自求多福的自谋职业,个人创业环境面临过多的制度门槛、管理关卡和环境风险。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显然,民生难题实质上也是一个个公共服务的薄弱点或盲点。

  民生难题,多表现为少数群众生活迟迟难以根本改善,往往与一些政府部门不能切实履行应有职能紧密相关。为此,不妨仔细揣摩“意见”中“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微言大义:全面者,不应缺失;正确者,过犹不及。

  破解民生难题,首先要使民生之艰在纷繁芜杂的公共管理视野里始终矗立为一个重要关注点,不回避、不讳言。这就要求通过根本转变政府职能,在理念上科学定位政府的道义和法律品格,使政府作为一个责任主体参与公共生活,不能对民生困窘熟视无睹、漠然置之。

  破解民生难题,就要有敢于担当、知难而进的政府。政府要转变职能,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真正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行动标准,面对社会此类吁求时,不隐形,不轻言“这事不归我管”、“这种情况没有先例”,而是敢于担责。

  破解民生难题,政府就要让利于民、藏富于民。政府要转变职能,区分公权与私权的分野,不僭越权力的边界,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不通过产业垄断与民争利,也不借助审批、备案、资质资格认证等方式变相增设行政许可,损民自肥;也不强求包办一切,促进社会的自组织能力。

  破解民生难题,坚决避免“使穷的更穷、富的更富”的马太效应,政府要转变职能,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道德标准,坚守公共立场和超然身姿,公平制订财富积累法则,畅通公民权利救济和政府自查自纠的渠道,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和教育公平、规则公平等,使居于中上游的人们能够进一步安心发展,也使处于不利处境中的人群有足够的条件获得上升机会。

  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2020年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而同样,2020年,中国民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也要实现。或许可以说,民生改善的过程,同样也是政府改革的过程,而后者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前者的成败。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