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邵燕祥:“惠民”究竟是谁在施惠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13:43 南方周末
作者:邵燕祥 传媒不断传播新词,最新的一个,是跟“支农”并列的“惠农”。有时扩而大之,径称“惠民”。“惠农”是一个“动宾结构”。受惠者是农民——在中国一说农民,那就有八九亿人口,而施惠者是谁?略去主语,就意味着不言而喻吧。 在国际关系中,一般讲究的是“互惠”。单方面施惠,似乎应该只限于国内,而惠及几亿农民,那可不能算是小恩小惠,真是大恩大德了。 1950年代初,有一个流行的关键词:“恩情”——“恩情长”,“恩情重”,“恩情深”,歌曲里唱,戏台上说,课堂老师这样讲,田头宣传员这么宣传(那时候还有不脱产的宣传员)。报纸广播在阐述群众特别是工农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时,常常驾轻就熟地归之于感恩戴德的心理。 大家习以为常了,有一回却传达上级指示,不是从宣传部门来的,而是更高的领导,周恩来或刘少奇批评了宣传中的“恩赐观点”,说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恍如一声警钟。连忙检查自己过去写的拟民歌体小诗里,有没有这类滥调。 不过这些意见可能只是口头传达到新闻单位,并未形成文件,更没有普及到一般文化教育部门,歌曲里照唱,戏台上照说,课堂上照讲,城乡春联上、年画上以至墙头标语上照写不误。越是到了政治运动关头,越是如此。 到了1966年起的十年动乱中,神州大地响起了一片歌功颂德以至“谢主隆恩”之声,“天大地大”、“河深海深”不足以表其衷情了。我把在那之前的记事本销毁,因此记不清那个上级指示,是来自周恩来还是刘少奇了。 近年来,有些地方政府,规定每年要办若干件“实事”,年末还要回顾一下,是不是全都办到了。这样公示于民,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比起“祸民”即为祸于民来,“惠民”即施惠于民有什么不好? 但我总觉得这里颠倒了管理者与城乡居民的关系。只要回到官民关系上来,用最朴素的话问一句:过去对吃皇粮的人讲《官箴》,说他们享用的是民脂民膏,那么今天的公务员,乃至他们从属的政府部门,不论级别高低,不都是纳税人养活的吗?他们干点分内应做的实事,怎么就成了形同“恩赐”的“惠民”之举了呢? (作者为杂文家)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