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峰:一座城池就能标志中华文化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09:24 东方早报

  作者:陈明峰

  山东省拟投入超过300亿元,在济宁建设一座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中华文化标志城”。有学者建议把它建设成“全球华人神往的文化之城和朝拜圣地”,又有学者建议把标志城建设成中国的“文化副都”。该省领导则称:“目标是规划建设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的东方文化圣城和共有精神家园。”当地规划部门宣称:“这将是一个‘百年工程’。”(3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

  据报道,中华文化标志城是集中展示中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场所。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更是长远的任务。所以,建设一个国家级的传统文化的展示、交流基地,有积极的作用,但如果认为仅仅依靠一座或一组标志性的建筑物,就能真正起到文化标志或文化圣地的作用,则未免有点不切实际了。

  世界上有哪座城市可以标志一种文化吗?也许有些学者会说:雅典标志着古希腊文化,罗马标志着古罗马文化,耶路撒冷标志着犹太文化……

  或许是吧!但是这些城市当其建造之初,就是为了成为某种文化的标志吗?它们最终成为某种文化的标志———如果它们真称得上是这种标志的话,不是因为它们是被当作文化标志来建造的,而是因为生活于它们之中的人民创造了某种灿烂的文化,而后自然地被后人认可为这种文化的标志。只有这种历史自然形成的标志性价值,才有可能保证一座城市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哪怕是在城市本身已完全化为废墟后,仍不失为这种文化的最明显标志。

  有权威人士为建造这样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论证说,凝聚中华民族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而精神需要用物来体现,就像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神庙”。请问:当初古埃及的法老堆砌民骨、糜耗国帑以建造金字塔,是为了标志他们的文化、凝聚他们的民族精神呢,还是仅仅为自己建造一个死后的豪华宫殿?印度的统治者建造神庙是为了奉侍神灵呢,还是为了给后来被称之为“印度文化”的东西插上一个标签?

  的确,一种成熟的文化一般总会有一些代表性的标志,但是这些标志从来就不是人为预先选定的,更不可能由后人特意建造而成。至于文化精神,如有某种适当的有形之物予以标志体现当然最好,要是没有,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还是要看这种文化精神是否真正在人们的心灵里扎根。

  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文化最多元的国家,以致有美国人惊呼美国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一国两种文化》)。但是同时,包括美国著名政治学者艾伦·沃尔夫在内的众多研究者又坚持认为,美国仍然是一个相当团结的国家,“合众为一”仍然是对美国的最好描述(《终归是同一个国家》)。世界最权威调查机构之一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国民意志研究中心一项对34国国民进行的调查结果也证明,美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国的人民。(《环球时报》2006年6月30日)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文化差异如此之大的条件下保持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实现国家的牢固统一,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一种“宪法共识”基础上的基本认同:分歧再大,不会超出于宪法表达的核心精神之外。“将我们定义为一个国家的不是其他的渊源,诸如宗教、种族、语言或民族的渊源,等等,而是三份文件。这三份文件所确定的普遍义务为我们的民族作了定义,我们所共享的信念———自由、平等和正义将我们维系在一起。”这三份文件就是:《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权利法案》。

  对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国家而言,可以凝聚一种文化的精神、定义一个国家的渊源虽然仍然多种多样,但是最核心的只能是凝聚于国家宪法之中的共享信念和基本价值观。所以,一个优秀的历史和文化展示场所固然可以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发挥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切切实实地深入开展公民教育,以公民教育凝聚宪法共识,在宪法共识基础上形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精神理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