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冯雪梅:文化标志城不科学论证就会劳民伤财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09:04 中国青年报
作者:冯雪梅 不管是否有到两会上“要钱”的动机,投资300亿元在济宁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消息,如扔下一枚重磅炸弹。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可能没想到,他的“将此项目纳入国家预算”等5项建议,会遭到其他委员“群起而攻之”。100多名委员签名,要求对“标志城”进行重新论证。 “四面楚歌”中,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市长张振川明确表态:“标志城”肯定要建,“这个文化标志城最早是济宁提出来的,已经七八年了,还有69名院士的签名支持”。这话多半会被人笑话为“拉虎皮,做大旗”,纵观整个事件,虽然打着“中华文化”的标志,可地方利益的影子时隐时现。而在强烈质疑声中,济宁市的其他几位人大代表也对该项目表示支持。 “宁可三百亿拜鬼不肯拔一毛利民”——舆论对“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深恶痛绝,从“沸腾”的言论中可见一斑: “钱要国家出,地位要法定,还要唯一性,别的地方不许再搞。全球中华儿女,只能戮力贡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果要反对,估计就是‘文化敌人’了。我见识过赵本山的小品,还没见识过这么忽悠人的。” 官员们越来越喜欢戴“文化帽子”,“实际上只是地方利益假借国家名义,还不见得真是文化利益,往往就是商业利益……” 喊打“标志城”背后,实际上是民众对劳民伤财、大兴土木的强烈不满。济宁市的这个项目,因为是想向国家要钱,并上升为两会争议焦点,因此境遇尴尬。但假如,这笔钱全由地方财政出,阻力还会这么大吗?见过多少由地方决定并投资建设的“标志”项目,遭遇如此大阻力? 面对争议,“标志城”的首席设计者葛剑雄说,项目的建设和运行都必须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或授权,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连其建成后用什么名称,也得由全国人大批准。同理,各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各类工程项目,一样是交由地方人大审批,怎么很少见有人投反对票? 各种大而无当的拍脑袋工程,好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甚至一些贫困地区也大兴土木,负债建设所谓的“标志”项目,弄得百姓苦不堪言。舆论除了“痛斥”之外,别无他法。很多项目就“程序”而言,完全合理合法——立项经过专家论证,投资经过人大审批。 在“标志城”的争议中,相比100多名政协委员的联名反对,对政府财政有着审批权的人大代表们,倒是显得更为审慎。这很耐人寻味。 一直以来,媒体对人大代表认真履职、积极作为寄予厚望。曾有评论指出:“有沉默的基层人大,就有奢侈的地方政府”。在楼堂馆所建设以及各种公款消费方面,一些地方人大与部分地方政府几乎可以等量齐观。如此格局下的地方人大,拿什么底气来主持正义?更何况,很多人大代表本身就是政府官员,你叫他如何否决自己的建设项目、投资预算? 专家不担责,监督无效力,让劳民伤财的建设项目畅通无阻。像“标志城”,就获69名院士支持。不管其背后是否有“钞票”的功劳,学者的公信力再次受损。 在一篇痛快淋漓的评论中,论者直指学者的操守和良知:“如果没有他们的鼓与呼,很多这种类似当年北京‘万人大食堂’的荒唐事,不会挂上文化的外衣,就这么堂而皇之地端出来恶心人。为这种事情提供文化借口的背书,知识分子的脊梁何在?难道真的要堕落到帮闲上去吗?” 这话当让所有参与各类项目设计、论证的学者专家们警醒。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