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杨敏: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10:11 《决策》杂志
政治生态建设和优化倚重于两条最基本的经验,其一是,主要领导的敏锐洞察,判断政治生态在何种程度上反作用于区域发展;其二是基于此之上的痛下决心,用非常规的动作作为支点,去撬动具有巨大惯性的区域政治生态“顽石”。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化与否甚为关键,因此,2008开年以来,各省市要员到任,皆从不同侧面指向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无论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还是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带领干部“找不足”,抑或是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明确提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思想搅动已经成为各地优化政治生态的前奏。 相对于政治制度生态的刚性约束而言,政治文化生态的软性作用反而更具优化空间。从历史传统和地缘要素来看,各地政治生态的差异性也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差异性方面,开放与保守、现代与传统,无为与有为,这些政治生态底色取决于各地官员的认知、情感、信念与价值观等诸多心理活动,而后者则构成了政治生态的区域特质。广东官员的敢闯敢冒,浙江官员的“无为哲学”,苏南政府的“强势主导”,在一定阶段成为区域政治生态主流特征,也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是有惯性的,因此也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是不同发展阶段,政治生态对于区域发展也会具有反作用力,也就是说制约着社会经济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当汪洋履新,发现广东干部的改革勇气和锐气已经钝化的时候,就着力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当俞正声履新,发现上海仍然固守着既往发展成就的时候,就引导各级干部树立“不足观”、“发现新上海”。除去惯性,政治生态还具有另一大特点就是隐蔽性,久在其中的人或许不能准确感知其特点,恰恰外调官员甫一到任,就能敏锐地嗅出其“味”,发现区域政治生态特质,并察觉其可能对推广新政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不难理解地方大员履新后的第一刀为何常常砍在此处。 相对于常态化的政治生态来说,如果一个地方的反生态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阶段性的政治生态失衡现象,此时,就必须有超常规的举措进行匡正和建设。2003年初,张学忠从人事部部长转任四川省委书记后不久,“袁成萍事件”暴露出四川基层组织部门用人腐败问题,是年6月开始,张学忠趁人事整顿之威掀起了四川吏治风云,从全省组织系统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到清理官商,到倡导“开放组织部”,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可以说,今天的四川之所以能够成为政府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与其2003年以来区域政治生态的整肃与建设不无关系。 如果说四川是一个成功的政治生态重塑案例,深圳则是一个很好的政治生态优化案例。2005年3月,李鸿忠履新深圳市委书记,彼时正是深圳特区因丧失改革气质遭受外界诟病最多的一年。10月24日,深圳出台《关于在全市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决定》,“责任风暴”矛头指向的不是贪官污吏,而是“其错不大不小,不痛不痒,不好不坏的‘第三种状态’”,两年时间,深圳治庸追究行政责任人多达294人,立案查处209人,为树立气正风清的政治生态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无论是四川还是深圳,其政治生态建设和优化无非倚重于两条最基本的经验,其一是,主要领导的敏锐洞察,判断政治生态在何种程度上反作用于区域发展;其二是基于此之上的痛下决心,用非常规的动作作为支点,去撬动具有巨大惯性的政治生态“顽石”。 一句话,对于区域政治生态建设来说,思想搅动只是第一步,值得期待的是,下一步又将发生什么?■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