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为葛剑雄教授说几句公道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14:14 中国网

  兼论文化标志城的底气

  作者:魏英杰

  山东济宁拟耗资300亿元兴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各界争议颇激烈。对此,济宁市市张振川表示,允许有争论,但是“标志城”肯定要建。既然容许不同意见,不妨插嘴几句。

  这里先想为几天来倍受非议的葛剑雄教授说几句公道话。这对于厘清整件事情也很重要。济宁要建这么一个大“文化工程”,此前就有消息传出。当时报道的是,作为项目首席专家的葛教授提出,可以把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成“文化副都”。这一提法挨了不少骂。有人甚至直斥其为“土豆学者”,“给魔鬼化妆的人”。此外,于德清兄找出葛剑雄反对国家公祭的文章,指出:“通过贬低别人而为中华文化标志城张目……现在的学人为了达到目的,甚至连炎黄二祖都欲扫入民间传说的垃圾堆。”

  问题是措辞如此严厉的批评,理解的角度却是错的。葛教授在《新京报》上谈到事情原委,意思大致是:首先,这个项目是济宁方面委托复旦大学,而“校方要我参与”的;其次,先后接受项目委托的不止一家,也就是说复旦大学的规划方案只是其中之一;第三,在接受委托时,项目已经“有关领导的批示”,他们只是着重考虑“怎样建”、“建什么”;第四,“文化副都”的规划,乃是从“使它承担一部分首都的文化功能”角度出发,并不等同于济宁方面想建的那个中华文化标志城——如果济宁提出的设想“根本不在我们的规划之中,我自然不必为此负责”;第五点,针对“标志城”本身,其“建设和运行都必须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或授权”,不批准的话,“绝对不能搞”。

  说简单一些,葛教授的意思无非是,应当把立项和规划的责任、“文化副都”和“标志城”的区别一一界定清楚。他可能不好明说的一点,就是自己或者并不完全赞同现在“标志城”的规划。试想,一旦“标志城”提请全国人大表决,批准的几率有多大?可惜他的意思还是被误读了。

  严格区分传说人物和历史人物,本来就是一个历史地理学家所应具备的基本学术素养。不妨想想,倘若作为历史学家却历史和传说不分,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等同视之,这又算作什么?况且,葛教授并非现在才反对政府公祭活动,至少几年前他就有相关论述。想必,那时候葛教授还没有“承接”济宁方面的“业务”吧?此外,葛教授说得很明白,“中国不是宗教国家,不存在一个得到大多数人信仰的圣地。”在他的“文化副都”设想中,也是建议设立一座纪念各民族的祖先和杰出人物的国家纪念堂(中华伟人堂)。如此的话,更谈不上所谓的“通过贬炎黄而尊孔孟”了。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和葛教授的真正想法肯定有所偏差。不过一个基本事实却不容抹杀:“文化副都”方案与“标志城”现在的规划,不应该划为一谈。至于“文化副都”的构想是否现实,可以另作别论。

  在整个事情中,葛教授惟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在于该不该接受济宁——更准确地说,是复旦校方的委托而参与此事。对此,他或有难言之处。而我认为,葛教授不宜介入,也可以不介入。这一点,不论葛教授是否支持兴建“标志城”,或者意在把自己关于“文化副都”的构想嵌入其中,甚或只是单纯从参与校方项目角度出发,都是一样的。很简单,这些年来地方上类似“文化工程”,他见得还少吗?地方兴建这些“文化工程”的真正意图,他又怎么可能不明白?

  厘清“文化副都”和“标志城”的区别所在,再来谈后者也就容易一些。

  当地官员声称“肯定要建”,显得底气十足。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谁出钱建?如果是民间出资,无可厚非。这和浙江横店宣称花200亿元“再现”圆明园的道理一样,只要有人愿意投资,并承担相应市场后果,也没什么值得反对的——最多罗嗦一句,给钱烧的。顺便提一下,葛教授在这事情上,也是支持“异地重建”的,前提是“只要政府不动用纳税人的钱就行”。可是看济宁方面的架势,至少目前的构想,主要不是由民间投资。

  难道是济宁自己出钱搞?如果是这样,且不说当地人民愿不愿意,就是没人吭声,恐怕也难逃劳民伤财之嫌。根据三年来济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2005年济宁地方财政收入66.5亿元,2006年81.6亿元,2007年首次超过100亿元。由此大致可以看出,凭济宁地方财政收入,花300亿元搞“标志城”是个啥概念。

  再看看当地财政安排情况。2007年,当地财政预算安排教育支出3.87亿元,医疗卫生事业支出9856万元,社会保障支出1.7亿元。静态地看,这意味着花在“标志城”上的钱,足够当地教育投入数十年,医疗卫生事业花三百年,也够社会保障开支上百年。可见,由济宁当地财政出资兴建“标志城”,那将是一块“疯狂的石头”——先问自己能不能啃得动再说吧。

  其实事情明摆着,这笔钱不可能济宁自己出,甚至也不会由省里埋单。否则,哪里还会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将此纳入国家预算。让人奇怪的是,“标志城”审批立项与否尚且未知,资金来源更未确定,当地官员何来“肯定要建”的底气,又凭什么认定国家会把300亿元砸他头上?

  有时候,看上去底气越足,往往越是难掩心理虚弱。至少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要建”者的底气,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烂叶子,说沉也就沉下去了。只可惜签名支持的数十名院士,如今全成了“护花使者”,或者幌子。还有葛剑雄教授,一不小心也被人看作守望“标志城”的稻草人。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