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泉:应甄别善意的讽刺和庸俗的恶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10:27 深圳商报

  作者:周老泉

  先亮明本意,笔者无意“恶搞”什么,却想“讽刺”一下“恶搞”。李清先生的《姜昆对“恶搞”的抨击有些过头》一文呼吁:“既要讽刺又要有艺术性,就非得有些‘恶搞’精神不可。”在“常见的反讽、黑色幽默等,都有‘恶搞’的影子”的立论基础上,他的推理逻辑是,既然“恶搞”与“讽刺”是一回事,相声需要“讽刺”,自然就少不了“恶搞”,因此姜昆对“恶搞”的抨击“有些过了头”。(《深圳商报》3月10日“场论”版)

  笔者不想将“恶搞”当成洪水猛兽,虽然它的确消解过崇高、亵渎过经典,也无意于“灭之而后快”;但在笔者看来,“恶搞”就算有一点“智慧”,也是对“讽刺”的极大讽刺,与“讽刺”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李清先生的观点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或批评”;而“恶搞”这个源于日本的流行语汇,其本意就与不雅和排泄有关。纯粹为了发泄和娱乐的“恶搞”,与意在促进变革的“讽刺”,诞生之初已有本意的好坏之分和品位的高低之别。

  当然,也有不乏灵气与想像力的“恶搞”,笔者不会因为它戴着“恶”的帽子而将之全盘妖魔化,但“恶搞”的低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则是不争的事实。眼下,色情的、低级趣味的,甚至有违公众道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污染着网络环境和社会风气。当“恶搞”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违法,由通俗一步步变为庸俗又变为恶俗之后,连讽刺那点善意“影子”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转过身来说相声,不可否认,眼下相声的衰落,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丢掉了应有的讽刺艺术。而只有讽刺艺术鲜活、生动而又善意的相声作品才能流芳千古;缺乏这一特征的,往往都“兔子尾巴——长不了”。姜昆先生也多次表示过,不能因为相声有讽刺就不能上电视——相声不讽刺,那不成了报告吗?

  相声的确需要拯救,但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为了拥有“讽刺”而选择“恶搞”,不能为了“包袱”而不计后果,肆意“恶搞”。虽然相声本就是草根艺术,相声艺术的播火者也不能因此选择堕入庸俗、恶俗的深渊。实际的情况是,现在有些往低俗化发展的相声,已沦落为演员在舞台上互骂、互掐,观众露出的是被挠人胳肢窝的苦笑——这不能不说是最大的“恶搞”。

  正因为相声不能丢弃讽刺,在呼唤延续相声的生命之时,我们更应该甄别善意的“讽刺”和庸俗的“恶搞”。正如通俗不等于低俗、喜闻乐见不等于哗众取宠、真善美和假丑恶不容混淆一样,“恶搞”与“讽刺”看似邻居,实则是“真理”与“谬误”的差距。而对庸俗的东西,再怎么批评、抨击和讽刺都不为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