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记:谨慎支持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10:29 深圳商报
作者:李记 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同样以传承传统文化的名义,和京剧试点进入中小学课堂一样,“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的提案甫一出,便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争论。比如,现在小学生们肩上的担子已经不堪重负了,再来学习繁体字,他们扛得住吗?小学生学习繁体字容易造成书写的混乱和混淆,中学或者大学阶段开设繁体字课程更合适;即便能开繁体字课,教繁体字的老师等师资也是一个大问题;甲骨文才代表中国文化的脉络根基,小学生学习繁体字还不如去学甲骨文;文字不过是文化的载体,繁体字的学习显然不能代替传统文化的常态教育…… 在笔者看来,“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提案出台的初衷和终极本源,透出的其实是这些委员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焦虑和忧思。与此同时,笔者对“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提案持谨慎的支持的态度——我们应该明晰该项议案背后的一个简单的逻辑和道理:繁体字不过是传承传统文化一个凸显的着力点;“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传承传统文化诸多方式中的一种等待事实检验的依托方式——这种方式是否可行,能否体现和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牵线搭桥”的引流、回馈、继承、发展的渠道性价值,还有待技术层面的设计和现实效果的检验——即便没有“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这种提案提及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我们迟早要找到另一种方式来达到这种目的。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前阶段高考大纲语文写作中新增的“每错一个字扣一分”的注解。该项新注解本身是否有惩罚过重嫌疑暂且不谈,透过该项新注解背后,我们应该能看到在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的当今,人性化、简单化的机器写作方式和习惯的影响和逼仄下,青少年学生群体手头书写能力、特别是文字掌握能力渐趋退化的趋势。某种意义上说,该项新注解正是为了挽救这一不良颓势的下滑而出台的。 在笔者看来,从“国学热”、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到“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和高考作文“每错一个字扣一分”的新注解,都具有构成传承传统文化“牵线搭桥”的渠道性价值——在大方向上它们都有着初衷良好的内在统一性和目的一致性,具体在“轻重缓急”上,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即便是那些反对“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提案的人,也不能全盘否定繁体字之于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只不过,不同的人对这种文化传承方式所能承担的分量、所能体现效果的大小见解不同而已:比如在“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提升到施行阶段后,我们应该通过何种技术设计来确立其必修还是选修、课程多少合适和何种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才能实现效果的最大化等问题。不言自明的是,繁体字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凸显的着力点,繁体字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效果未知的方式,其探索和示范价值大于其可能起到的实际效用——通过何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实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更优设计、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小学增加繁体字教育”都值得我们关注和谨慎的支持。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