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政府未必要救市但不可无所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10:50 新京报

  作者:郭田勇

  沪指在13日击穿4000点心理防线,重回一年前“5·30”的起点;与此同时欧美股市却借着几大央行联手注资的2000亿美元,略微恢复了一丝生气。仿佛从大梦中刚刚苏醒的投资者,发出焦虑的疑问:我们的救市行动在哪里?

  客观地说,中国内地所处的宏观环境背景与欧美大相径庭。欧美发达经济体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对其消费有着重大的影响,只要欧美资本市场出现低迷,则会大大影响其消费资金的来源,进而引发经济衰退。同时,欧美股票市场是其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如果发生低迷也同样会减少企业的融资额,进一步加速其经济的衰退。因此,这次欧美央行联合救市可谓项庄舞剑,名义上针对其股市,真正目的在于恢复市场主体的信心以避免经济衰退。

  反观国内,即便在外部市场环境趋于恶化的2008年,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步伐,这与欧美陷入经济衰退的背景正好相反。并且,中国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仍未解决,通货膨胀指数连创新高,主要矛盾是要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如果此时政府贸然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或向市场大幅注入流动性,无疑会对过热的经济火上浇油。

  可见,中国股市的暂时性下跌与欧美股市大跌所处背景、产生的原因皆不相同,因应政策也不可简单照搬。大跌挤压了市场中的泡沫,让更多的人学会用价值投资的理念指导投资行为;如果有关部门再像当年一样,放利好、发社论,无疑会让本不成熟的股市加强依赖感,“政策市”的阴影继续纠缠于市场。

  但是,不救市,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更不意味诸如“不管理指数”之类的推卸责任。管理部门在弱势市场下更应提高效率,及时发现市场中的不正常现象并迅速提出解决方案。最明显的,在我国税负水平较高的前提下,本来被不正常调高的印花税却迟迟不能回归正常,这无疑一步步抽空了市场的信心。总是以堵“漏洞”的形式来监管股市,这样只会导致监管处于被动以及监管层权威性的丧失。一个前瞻性的、真正为资本市场健康和上市公司、投资者利益负责的管理者,而不是锯箭补锅、头疼医头的临时措施,才是这轮大跌中最值得期待和呼唤的角色。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