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熊丙奇:京剧进校园何以引发争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08:48 东方早报
作者:熊丙奇 3月13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司长杨贵仁表示,将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研讨、推荐,在京剧义务教育试点过程中再增加传统京戏的曲目数量,并根据实践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不过暂时不会减少现代戏曲唱段。这是这位教育部官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三场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围绕梅葆玖等43位委员的联名提案《中小学生京剧义务教育内容要慎之又慎》进行协商时,作出的表态。 有关“京剧进校园”的曲目争议,可能由此告一段落———样板戏没有减少,传统曲目获得了增加的可能。这可被认为是积极协商的结果。但是,就整个“京剧进校园”方案出台的过程来看,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按理,“京剧进校园”这样的教改方案,应在有关建议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然后再审议通过。也就是说,职能部门首先应就该建议在艺术界、教育界进行调查,并广泛听取意见。听取意见的对象,不但应有京剧艺术家,还应有其他艺术家,因为除了京剧,中国的传统艺术门类还有很多;不但应有艺术界人士,还应有教育第一线的管理者与教师,因为艺术推广与艺术教育是不同的两码事;而且,还应听学生们的意见,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等。最终方案应在上述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这样的教改方案应提交立法机构(全国人大的教育专门委员会)审议,经批准之后方可执行。 根据以上程序,“京剧进校园”的建议在经过调查、论证、审议之后,可能完全被采纳,也可能需要进行大幅度调整,但这都不会影响决策本身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结果可能是多种戏剧进校园、学校与当地各类艺术团体共建培养基地,等等。这样的教改,才符合教育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 可是,由于没有这样的决策程序,“京剧进校园”的做法一出台,就饱受质疑,就连当初的提议者也对教育部门的做法十分不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萍在全国政协文艺组分组讨论中,就自己提出的“京剧进校园”提案被“歪曲”实施一事,当众炮轰教育部部长周济。试想,如果最后的决策经过必要的论证、审议程序后由全国人大做出,孙萍委员的提议即便没有被全部采纳,也不至于如此批评教育部;教育部即便面对批评,也不至于万分尴尬。 近年来,不少教育决策,都因省去调查、论证、审议的环节,而是在一些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直接由政府教育部门制订方案,然后推出。无论专家意见在最后的方案中占多大比例,决策的实质仍旧是行政主导,都存在不科学、不民主的问题。 比如,高校扩招,是由经济学家建议,然后政府部门采纳后迅速推行,对于应有怎样的扩招规模、扩招后教育质量如何保障、扩招学生的出路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听取教育专家的意见),以至于多年之后,提出建议的经济学家认为扩招并没错,但执行出了问题。这就是决策过程缺乏科学与民主所致。还比如,去年教育部推广集体舞进学校,有没有广泛调查过中小学有没有场地,有没有听过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意见呢? 现在,教育部官员的上述表态显示,事情在朝好的方面发展,但这仍是行政力量主导决策的结果。更合适的做法,应该是深入调查、广泛论证。京剧之类传统文化进校园未尝不可,但似乎还没到现在这种非要急着进的地步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