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民时评:看《乡村爱情》 关注乡土之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08: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姜泓冰 今年早春,创下央视电视连续剧最高收视率的,是一部反映乡村、农民生活的续拍电视剧,叫《乡村爱情2》。喜欢看它的,据说不仅是东北的百姓,也有京沪的市民。收视率的走高,说明人们更加关心农村发生的具体变化,以及当代农民的生活。 实际上,这样的变化还可以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到。 刚刚过去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里有对过去五年政府一系列事关“三农”的重大举措的总结,从全部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到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从新修农村道路、水电设施,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到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这一项项政策、投入和制度累加,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显然十分巨大,确乎是“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亿万农民由衷地高兴”。 对这五年间的“历史性变化”,几乎每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都能清清楚楚地报出一笔笔账:每一项惠农政策让农民减轻了多少负担、生活和生产环境有了多少改善。河南的一位普通农民,做了更生动的诠释:“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技,看得到戏。”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变化已经发生。虽然农业、农村和农民至今仍是每年中央政府“一号文件”的内容,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然而,随着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条件的逐渐改观,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新闻媒体,不知不觉中,都已越来越少使用“‘三农’问题”这样让人心情沉重的说法,说得越来越多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依然有很多问题。然而后者,更多指向未来,让人充满希望和憧憬。 温总理的报告中就说,2008年,政府的目标是:“千方百计争取农业有个好收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增加的财政支农投入,要主要用在农村建设上。 农业好收成,农民多收入,都是纯粹的经济数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既是建设农村的基本设施和环境,修路、造桥、通电、通电话、建卫生室和学校的一连串硬指标,也是建设村级民主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规划、保留乡村文化风貌,培育健康、美好的公共文化氛围等一系列“软件”设计。如何能不让日益远离传统形态的中国乡村迷失在城市化的潮流中,如何让富有地域个性的新文化种子从一方方乡土中自发生长、蓬勃兴旺,而不必一直依赖于“三下乡”、“送文化”――同样迫在眉睫。 13亿人中有八九亿在农村。他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转入城市。乡村,仍是中华民族多数人生存的基础,甚至,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的“新农村”,依然是我们不变的向往……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