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冯雪梅:民主政治应是社会生活的常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08:44 中国青年报
作者:冯雪梅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每年的两会,“场”当是一个不错的概括。它是凝聚希望汇聚关注的磁场,共商国是参政议事的会场,意见争锋民意表达的广场,民主政治逐渐成熟的实践场,舆论批评与监督的检验场…… 今年两会“场”上,意见交锋激烈、辩论增多是一大特点。“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投资300亿元建‘中华文化标志城’”、“钉子户对房价上涨有责任”、“我国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手机通话费不是高收费”等提案、议案或发言,都在会场内外引起争议和辩论。 媒体评论不无欣喜地说:“从历史的角度看,两会的会风一度曾给人以不够活泼的印象,但随着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只说好话、少说或不说坏话’的情形已大有改观,近年来的两会上,追问民生问题、批评政府部门失责的‘直言代表’、‘放炮委员’越来越多”,“从诤言到辩论见证两会进步”。 “吵架的大会也是团结的大会”——这个俏皮的评论标题,表达了舆论对“争议”的赞赏。争议一方面是意见的表达和利益的博弈,另一方面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问责。“两会上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是必须的,但为民请命、激辩国是也是民意所托”。 在舆论支持代表委员们“吵架”的同时,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也表现出积极接受批评和“炮轰”的姿态。一些舆论“久攻”不下的事件,迅速有了明确肯定的说法;一些负面新闻发生地的政府官员或相关事件的责任部门,积极回应质询,诚恳接受监督。两会在中国政治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让会上的“是非功过”变得尤其显眼、重要甚至敏感。 基于这样的背景,评论者指出:官员在参加两会接受采访时纷纷对舆论监督伸出橄榄枝,这种开放的姿态值得欢迎。但更希望这种姿态不是为了“做给两会看”,而是发自内心、源于制度层面对舆论监督的尊重。 两会见证着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民主政治,应是社会生活的“常态”。 一是代表委员履职尽责,不应只在两会。会上的议案提案、辩论发言,是参政议政的重要手段,但参政议政不只在庙堂之高。这是这些年来,媒体反复强调的观点。“对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来说,代表、委员平时深入社会与人民沟通交流,既是在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同时还有在社会倡导和培养民主意识的积极作用”;同时,好的提案议案,来自平时深入百姓的调查研究,惟有如此,才能代表民意,真正替选民发言。 此外,履职尽责,需要足够的政治能力。每年两会上,都有一些视野狭窄、质量不高、缺少操作性的提案议案。“症结似乎在于,这些代表委员们没有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参政者、立法者,没有把自己当成公共事务的决策者,当成中国式民主政治场域中的政治家”,他们只是借开会之机向领导、上级提意见、提建议。 媒体社论由此指出,“大胆地放炮发言,对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来说,只是参政议政的第一步。身为这个国家的政治家,身为参政机构成员、身为立法机构成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除了发言,除了提出提案、议案,还需要具备政治技艺,把自己的意志变成法律、预算或政策。当然,这种意志必须体现选民的意愿,并经过深思熟虑。” 从沉默不语、举手赞成,到辩论炮轰、针锋相对,再到利益博弈、讲究策略,民众对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代表委员们将民意上升为法律和国家意志的过程,正是民主政治的实践。 二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问责,应成为“平常事件”。两会是民主政治中的“常态”会议,而会上的问责政府,应是“非常态”。不可能所有问题都拿到两会上解决,会下问责要比会上“炮轰”重要。尽管当前的制度设计,还有不利于日常问责的方面,但必须清楚,问责、决策的主体,是代表委员,而不是行政部门。时时刻刻监督政府工作,是民意代言人的权力和职责。只有当监督问责成为“常态”,权力才能始终为民谋利。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