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用夏:贝尔斯登惊魂 海外抄底风险未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1:16 新京报

  作者:白用夏

  尽管有美联储14日紧急注资援助,并有摩根大通在联储授意下以换股形式事实上并吞了贝尔斯登(3月18日《新京报》),但这一危机显然远未过去。当地时间3月17日收市时,虽然在美联储紧急调低贴现率、市场对降息预期加强等利好影响下道指开始止跌,但金融股毫无回暖迹象。美林、高盛、雷曼兄弟等的股价分别下跌了10.6%、8.1%和36.1%,“罪魁祸首”贝尔斯登更在上周五惨跌47.37%的基础上又大跌85%以上;一只上周初还在100美元上下盘桓的老牌蓝筹股,几天工夫便沦落到5美元以下的悲惨境地。

  贝尔斯登之所以资金断链、并被对冲基金和机构投资者挤兑冲垮,根本原因在于其大量的建筑贷款因次贷危机难以回笼,在当前美国楼市惨淡的氛围里,短期内显然难以改善处境。各券商普遍重仓卷入建筑贷款等可能的风险投资领域,而整个美国经济和消费模式,就是建立在高信贷、高负债基础上,今天是建筑贷款,明天很可能是信用卡担保甚至小额商业贷款变成“雷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但已有“前科”的花旗、美林难逃被“看扁”的宿命,甚至关键时刻拉贝尔斯登一把的摩根大通,尽管周一股价上扬10%以上,但仍可能会被贝尔斯登的深坑拖下水。

  贝尔斯登的厄运,波及的显然不止于美国股市,本周一,全球各地股市几乎毫无例外地应声跳水,而原本就更多因自身问题欲振乏力的中国A股也在其中。去年11月与贝尔斯登达成合作草案的中信证券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虽然贝尔斯登崩盘后,中信紧急发布“补充公告”,称“尚未与贝尔斯登签署任何正式协议”,但从去年双方达成协议草案后的高调来看,尽管中信幸运躲过了贝尔斯登一劫,但更多应归功于交易涉及手续的繁杂,归功于冥冥间的一次偶然、一次侥幸,而并非中信或其他有意于这种境外金融合作企业从意识上、机制上具备了风险预警和风险规避的机制。

  自次贷危机加深以来,对自己“病情”了如指掌的美国券商就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谦卑之态,在全球范围内派放红包,以诱人的“与国际接轨”吸引抢滩者,并借此转嫁危机。曾吸引中国国开行持股未果的花旗去年11月吸收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近5%股权,科威特投资局今年1月分别投资花旗、美元达20亿和30亿美元,新加坡淡马锡、新政府投资公司等也对美林、花旗等进行了投资和持股,但自去年11月末以来,花旗股价下跌1/3以上,美林又缩水19%。现实是残酷的,残酷是现实的:作为把“企业买卖本身”当作主营业务之一经营多年的贝尔斯登而言,其放出“跳楼价”背后的秘密只能是,它本身真的离跳楼不远了。

  中信的侥幸逃脱让其个股避免了同样的腰斩,却无法给中国投资者带来任何信心和安全感,因为这一事件表明,“次贷”的杀伤,同样可以正面冲击相对封闭的中国金融市场,并造成巨大的震撼。中信-贝尔斯登联姻固然可能带来4500亿元国资商机,换言之,也可能涉及同样金额的国资风险。而中信逃脱这一灭顶之灾,靠的居然并非预见和风险防范机制,而是繁文缛节的耽搁和幸运。在中国的投资机构沉浸在“抄底”快感的同时,危机防范防火墙的建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白用夏(上海 资深评论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