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不得骂人入校规 北大精神跌到谷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10:26 深圳商报

  作者:许石林

  北大校长意欲将网上不骂人不造谣写进学校学生规则。如果将北大100多年来治理学校的思想画一个类似股票走势的线的话,则这个点无疑是个令人感觉滑稽的低位,低得如股市去年的“5·30”或是刚刚过去的“3·18”。

  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把不成问题的问题当成问题。不骂人,犹如告诉人早上起床要洗脸,如此常识以下的事儿要被当作事儿隆重写进校规或学生守则,不滑稽吗?但许校长不让比“不骂人”更大、更堂皇的词儿蒙蔽,他愿意从具体的小细节抓起,等于承认他所面临的现状和现状的难堪,我觉得挺好。在这个常常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问题的时代,大学校长做这个事儿,属于务实。

  只是我不算是悲观的感觉,尽管将不骂人不造谣写进校规、守则,也只是校长单方面的治校意愿和行为,实际作用恐怕不会明显。因为网络只是个骂人造谣的空间、媒介和平台,关键的问题在于人为什么想骂人?为什么给个网络,人就想骂人?属于成长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的情况可以不计较,别的就值得思考。

  人只要想骂人、有骂人的需求、骂人的冲动,不一定在网络,在别的环境和媒介上都可以。所以,我觉得教育要想让学生不骂人,可能要先从让学生少产生骂人的冲动方面考虑。基本上,我觉得世界上不骂人的人不可能有,骂是人的一项情绪、是一种生命功能,与其企图堵住人的骂人之口,不如教人如何学会高级地、好玩地、艺术地、文明地、不伤及不该骂的对象的骂。

  我的这个感觉,也是碰巧的机缘——刚刚收看了央视农业频道的“乡土”栏目,说的是河南灵宝县两个村延续千百年的年节风俗:骂社火。骂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程式,在两个大村之间,沟通了许多事儿,解决了许多问题,展露了人的才华,磨炼了人的智慧。让别的村很羡慕,本村的人很自豪。两个村之间,在特定的氛围和程式里,用各种手段将对方的短处揭底、将对方值得骂的地方善意地羞辱,将对方头一年被骂到今年还没解决的毛病狠命地骂。其方式之花哨、智慧之尖新、语言之幽默,蔚然壮观。村民因为骂,沟通得很深入、很透彻,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两村赛骂,有盛大的仪式,吸引方圆百十里的人来观看,大家心里有评判标准,有个口碑上的输赢。既是比赛,但本村人还常常给对方爆料,认为自己村什么事儿、什么人值得对方今年骂一骂,干部和村里有头有脸的人是主要被骂对象,挨骂是一件荣耀的事儿,说明人缘好。电视镜头前的被骂者和骂人者,都笑得开心,骂作为沟通手段,在这两个村之间,用主持人的话说:促进了和谐。这两个村之间的骂社火风俗,已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看了这个专题片,很羡慕那两个村的村民,很想把他们脸上的笑容移植到自己脸上。

  所以说,骂,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犹如罂粟是毒品,用好了是治病的药。中国文化中,骂文化是占了一定比重的。诸葛亮骂王朗,于骂中纵论天下、辨析形势、申明道理,词语严谨、若赋若骈、语义精妙、犀利绵密,是值得对中国古典文字感兴趣的人背诵的。程(砚秋)派名剧《贺后骂殿》,导板:“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荒寒孤绝之气,扑面而来,观众闻之肃然并满足,觉得抒发了自己的胸臆。鲁迅先生之骂,是夜幕中的星光,是林中响箭。李敖之骂,是智慧快刀,也是满身芒刺的浑不吝。

  校长所反对的骂,当然不是上面这些骂。骂到了这个层次,就不能说是骂了。校长所担忧的骂,大约是指出于本能的、低层次的骂、是随随便便的骂。这其实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大学生的修养问题。而大学生的修养不可能在全社会修养之外,它就是全民修养的一部分。我们现在还能指望随处见到言谈举止优雅的人吗?文化断裂了,还没有重新缝合或建立,人与人的关系出了问题、人本身出了问题,就会表现在人的一切问题上,就会表现在找保姆和找老婆一样难这类问题上。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是大学生的校风如何,正如不能简单地说行业之风如何如何,职业道德如何如何,人有道德,干什么职业都有道德,世风良好,什么行业风气都良好。大学生上网爱骂人,不是因为他们是大学生。

  骂人,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写进校训、校规和守则那么简单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