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杨健:网络谩骂背后的理性与诉求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07:32 东方早报
作者:杨健 日前,张五常发表博文,对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反思,文章称:谩骂多得离奇,使我担心中国青年的求学问题……在网上谩骂或无理取闹的,显然不是读书材料。 张教授对互联网负面影响的现象罗列,符合常情。登录互联网,打开任何一个网页,但凡是争议话题、热点话题,跟帖中罕有逻辑清晰、事理充分、对仗工整的骈文。即便是亲子论坛,捧一钵人伦亲情的慈父仁母们,也会在赞叹宝宝茁壮成长之余,加上个“我靠”语气助词。 而“娃娃他爹”居然也不慎骂娘了,作为某种后果,或许是证明了我们的教育大有欠缺之处。可事实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绝大多数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受过高等教育者更不在少数。互联网对于使用者而言,本身就存在着一道技术门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却是网络暴力的制造者和追随者,这是教育的问题,还是互联网的问题?这才是实质问题。 虽然中国教育很成问题,但必须追问的是,这些问题真是“网络充斥着恶意攻击和污蔑谩骂”的根源,或者说是唯一根源吗? 不难看出,“谩骂多得离奇”与上网者的受教育程度相捆绑,很牵强;而怀疑谩骂者智商低下、“孺子不可教也”,更有失公允。显然,网络充斥语言暴力,还应从互联网的属性找原因。 匿名是网络最大的特质。在社会学概念中,匿名表达意味着摆脱现实伦理的羁绊和束缚,获得了更充分的交往和交流的自由。匿名表达,意味着更多的直白性、充分性和开放性,当然,也意味着更多的真实性。在情绪性话语甚至泄愤、谩骂的背后,隐含着对宽松、畅通表达渠道的渴望。 哈佛哲学教授诺齐克说,民意只有在免责的讨论环境中提取才更有效。基于此,我们在看到网络表达直露、粗鄙、浅陋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其广纳言路的那一面;在察觉其情绪化的同时,更应洞悉那些情绪所可能体现出的理性脉络;在忧思其责任伦理放逐的同时,更应该欣慰其中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伸张。 网络中充斥着谩骂和谣言,但上网者正是在面对这一切时学会了鉴别和分析。网上骂人者并不缺心眼,他们只是还处于理性表达的初级阶段。或许,虚拟世界是个暴民、愚民甚至流民聚集之所在,但它存在着培养现代公民的机理。这个过程,遵循着自发秩序原理,经济学出身的张五常对此当不难领悟。 骂人者也在考验被骂者的智商,如何应对,智者见智。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