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信力建:健康的经济需要民主的财政政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10:02 新京报
作者:信力建 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财政政策不能仅考虑稳健与否,还涉及如何合理使用、如何接受人民监督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标准的政策工具之外,我们更需要考虑“民主的财政政策。” 3月份,有几个经济数字特别吸引眼球。一个是2月份CPI达到8.7%(食品价格则同比上涨23.3%);另一个是2007年中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同比增长32.4%,是GDP增速的3倍。 这两个数字意味着:老百姓荷包里的财富在加速缩水,而国库却空前丰盈。 国富当然不错,但民富才能更好。具体地说,就是老百姓已有的财富不仅不缩水,还能够源源不断地挣到新财富。这实际上就是去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两防”的经济目标:防止结构性通胀转化为全面通胀、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变为过热。为了这个又快又好又健康的经济目标,中央开出的药方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实际上,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下半年已经开始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控制信贷等。但到了现在,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已经不同了,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的空间已受到影响。 美国受次贷危机和衰退的影响,美联储半年来两次降息。如果中国的利率进一步反向提高,将扩大美元和人民币的利率差。在目前的汇率和结汇制度下,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国际热钱蜂拥而来,会制造出更多的流动性,抵消货币政策的初衷。 另一方面,利率提高和控制信贷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运营。过去几年里,中小企业需求在中国各银行的信贷结构里大幅增加,在很多地区甚至超过50%的比例。如果中小企业受到打击,将影响到经济能否持续增长。 更何况中国的银行体制使银行在信贷业务上,存在着天然的扩张性倾向;而南方雪灾造成的强大的信贷需求等因素,都使“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显得非常窘迫。 但货币政策并不是惟一的药方,财政政策也是中央明确提出的调控工具。如果说前者针对普遍性的总量问题,后者则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调控手段。具体来说,在5.13万亿的财力下,中国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体系、劳工福利体系,提高环保、教育的水准,从而抬升中国劳工成本,提升中国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扶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使企业摆脱价格竞争的陷阱。双管齐下,如此既可降低巨额外贸顺差,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 然而,据学者吴忠民测算,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以2007年为例,中国用于农村医疗、教育和环境的投入,一共只占3%,相比之下公款吃喝占7.5%,行政成本占37%。另据发改委的数据,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0.8%(发达国家是3%),而政府科技投入更只有企业的一半。 一国经济管理者可选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无外乎“从紧”、“稳健”或“扩张”这类工具。但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尤其当下由于美国等因素使从紧的货币政策陷入窘迫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不能仅考虑稳健与否,还涉及如何合理使用、如何接受人民监督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标准的政策工具之外,我们更需要考虑“民主的财政政策。” 信力建 作者系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