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波:仇和式招商应听听昆明人咋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1日08:38 新京报

  作者:黄波

  仇和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以其名字命名的“仇和式招商”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在情理之中。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圆桌论坛上,北大教授姚洋表示,如果一个政府把注意力全放在经济增长上,它的行为一定要扭曲。仇和下的指标是每个局都必须去招商引资,他预言:“昆明是最后一块净土,如果仇和在那儿干五年,估计滇池也完蛋了。”(3月31日《法制日报》)

  对姚教授这个悲观的预言,最敏感最着急的肯定是昆明人。在“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口号响彻昆明的时候,在“仇和式招商”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昆明人肯定比谁都更关注:这一波“招商引资”大潮,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究竟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媒体中披露了几个昆明人的声音。有的是正受命赴外招商的官员,他们感觉“压力很大”,还有一位回应相关质疑的副市长,他表示“昆明市决不引进环境污染和精神污染项目”。这些能否算是昆明人对“仇和式招商”的表态呢?

  首先要说,就一个城市来论,这种代表性还很不够,而所谓“压力很大”云云则几乎与一个城市的福祉无关。其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副市长的环保承诺,即使能确保兑现,也只是回答了姚洋教授的一项质疑。

  在我看来,姚教授所谓“昆明是最后一块净土”的说法是有丰富内涵的。它当然包含环保,同时更表示,昆明具有较强的“软实力”,而这与昆明人的认同相一致。据我所知,昆明人的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因为这里有适宜的气候,优美的环境,朴实的民风,不高的物价,相对舒缓的生活节奏……那么,面对如火如荼的招商引资,昆明人理当要问:我的幸福指数会因招商引资升高还是降低?

  也许有些人会对此嗤之以鼻,环保型的商和资引了进来,GDP上去了,幸福指数当然只会升高。诚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招商引资对经济和民生的拉动,成效卓著,但当下这种效果显然已趋式微。引来了一些大项目,到处是“圈地运动”,城市一片喧嚣,GDP上去了,随之而来的还有物价上扬,更有房价飞涨,而这个城市多数市民的收入水平实际上并未提高,这在当下并不是罕见的现象。

  对一个城市的普通民众而言,如果难以从身边的经济增长中分享红利,反倒先要应对物价飞涨、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麻烦,将会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和严峻的问题。“仇和式招商”将如何化解这个难题?官员就环保作出了承诺,除此之外还有民风、物价、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无一不和幸福指数息息相关,昆明人又该有怎样的期待?

  如果承认招商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那么在“仇和式招商”的争论中,就更需要听一听昆明人的声音,听听他们的期盼,或者疑虑和焦躁……

  □黄波(湖北 职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