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散人:感恩不是赶你电视台的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07:53 新京报

  作者:五岳散人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各种美德是举不胜举,比如孝道、爱国之类的。其中有一种美德叫做“报恩”,常言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是一种体现。

  最近这个“美德”被挑战了一次。央视某栏目编导邀请曾经被一位农民救助过的44个人到央视来,跟救助他们的农民大哥对谈一次,结果没人答应这个事情。弄得这位编导很生气,后果确实也很严重:他把这事放到网络上了,说这些人不知道感恩。(昨日《南方都市报》)

  这个罪名比较大,因为忘恩负义在我们这里是个挺大的罪过,是要被人不齿的。该编导的意思乍看上去好像是对的,救命恩人到我们这里做节目,你们怎么能不过来捧场呢?可我们要明白的是,这样的捧场不是给这位英雄捧场,而是给编导捧场。毕竟是农民大哥出手相救,一个谈话节目总不能代换成了那些人的救命恩人不是?

  而且感恩纯粹是一种私人行为,如果你想做节目让人家表现一下感激之情不是不可以,这些被救助者此前曾参加了湖南卫视的节目,你不能今天这个节目让人家表达一次,明天那个节目想起来了,接着让这些人再表达一次。如果有一次不去的话,就得到忘恩负义的评价吧。欠别人的人情不是这些人的错,难道连带着也欠了编导的人情吗?

  有些人实在是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了,仿佛自己想要做的节目,就是最好的感恩舞台,需要别人随时恭候其召唤来表达感激之情,否则就是个忘恩负义之人。凭什么呢?编导的工作固然是找题目、出节目,别人都还是有自己的生活。

  有这种情况无非是两个原因:把自己摆在道德之高点上,评说别人时忘了审视自己;还有一个就是一不注意就把别人当作了道具。

  我们这些年总是看见各种“感动”人物,固然其中绝大部分都确实是足够感动中国,可某些情况下,其中也有一些成为了煽情的道具。作为一个电视栏目的编导,挖掘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当然是自己的工作,但把这种行为长期化、定时化,到得后来,做这些的人,那种本来应该出于新闻的敏感与人类的同情,就可能成为一种指使道具一般的成就感。

  这种强迫别人赶场感恩的形式感与成就感,最后就把感恩弄成了一个表演意义上的东西。有人表演,自然就有人想具有不参加表演的权利。可在某些编导的脑子里,不参加本身就是个罪过,足够他自己用一次是否上他的节目来表达道德高度了。

  □五岳散人(北京 媒体从业者)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