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孙广勋:“清明”应与“文明”相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3日09:09 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孙广勋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寒食节”。古代的清明节,除了禁火、扫墓外,由于气候宜人,还有许多游乐活动,包括春游、宴饮、斗鸡、踢球、荡秋千、男女聚会等等。后来,清明节更多地演化为扫墓和祭祀,表达我们对先辈的怀念。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但不容否认,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一些消极的东西。而且随着时间的改变,其中有些做法已经大大地变了味、走了调。不少地方习惯在扫墓时烧纸,而且烧的花样越来越离谱,在我看来,如此愚昧的不文明行为不但对社会文化产生不良影响,腐蚀着人们的思想,而且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深远层次讲,其凸现的弊端着实不可小视。 此外,大量用纸制品祭奠先人,也极大地污染了环境。试想,当将印制精美的冥币、纸制的祭奠品等物品付之一炬时,必然会冒出股股浓烟,这既是对环境的污染,又是对纸张资源的浪费。据悉,每年春季火灾占全年火灾数量的40%以上,而其中因扫墓引起的火灾就占很大比例,造成的损失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清明,顾名思义就是气候清新明朗,亦含有明白事理之意。在倡导破除迷信的今天,理应大力倡导文明祭祀。献上一束鲜花、栽下一棵翠柏、种下一片青草、留下一段“网言”来祭奠先人、悼念故人,同样能够表达出后人对先人的一种深深的思念。 今年是清明节纳入国家法定假日的第一年,各地纷纷通过各种方式文明过节。比如北京举办“清明诗会”,欣赏传统古诗词和英烈诗抄,红色诗篇首次成为清明节的主角。对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祭奠方式,媒体应该大力报道。让清明节既保留传统的东西,也有现代的因子,让这一传统节日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弘扬,与文明相伴。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