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诗成:经济适用墓是让人笑不出来的冷幽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4日09:33 燕赵都市报

  作者:毕诗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现在,让人“断魂”的不仅是对亡灵的思念,还增添了几分对逝者“葬不起”的忧伤。“阳宅能推出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解决普通百姓的住房问题;阴宅同样应该推出经济适用型的,让绝大部分百姓都能‘葬得起’”———清明节来临之时,长期从事殡葬政策研究的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范英针对墓价过高的问题,向媒体表达他上述意见。(《信息时报》)

  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建议。这几年,要让人民群众有房住、有学上、有病能就医等“活得起”的问题尚在努力之中,死了之后买不起墓穴埋葬的“死不起”问题却也跟着添乱。就在4月2日,新华社报道了浙江温岭“未建墓穴叫价五十万,

  建议可行吗?不知道,只知道这个“经济适用墓”的建议,再次戳中了社会在最基础的公共服务问题上又一块短板。就本质而言,它跟要给普通群众建经济适用房、要有一批廉价公益医院、公办学校要有点“公办”的样子等民间呼声是一脉相承的,都指向了在一个超级市场化的时代里,政府如何给普通群众提供最基础的公共生活服务———更市场,还要更公益,还要不返回计划时代的老路,这不是一个小题目。

  根据媒体的统计,绝大部分老百姓还是希望选择墓葬的,广州市每年有80%以上骨灰寄存在骨灰楼,只是因为墓地价格太高,无法承受———这已经是一个恐怕不能再高的比例了。墓地跟住房一样,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它的发展既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又要体现公共服务的特点。只有适合大多数平民消费水平的公共服务才是正常的,如果大多数人都买不起,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公”字出了问题。

  希望政府搞一批“经济适用墓”,价值取向非常明确也非常正确。但不是说要让政府直接走上前台开办公司,自己动手建一批墓穴,让老百姓“死有所居”,按照以往经验教训,政府直接介入游戏规则,常常令现实更加混乱。那么,这个建议的看点何在呢?

  在公共服务问题上,基本的结构是提供者、消费者和政府组成的一个三角形关系。政府干预有四种常见的方式:一是制定政策,监控结果;二是对市场交易进行监管;三是为服务承担成本或者为服务买单;四是直接设立公立机构提供服务。在墓地管理问题上,主要是前两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才出现了有人提出政府承担成本、直接提供服务的“经济适用主张”。

  也就是说,政府一面声称公墓问题不能过于市场化,但另一方面,大批公益性墓地通过招标承包等形式走向市场,缺少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管,已经成了经营性墓地,借助着供不应求的外力,他们像炒房一样炒墓,最终令穷人“死不起”。把问题完全推给市场,物价部门在对墓园管理定价方面监管不力,这是当前墓地价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表面“市场化”的背后,常常是“伪市场化”严重,殡葬管理人员和公墓企业经营者混在一起,甚至一套人马两个台子,不断巩固着既得的垄断利益,政府要解决“葬得起”问题,首先要有魄力彻底砸碎这个利益链条。

  “经济适用墓”建议的背后,是日益浮出水面的“死有所葬”的矛盾,要给公众提供大量的廉价墓地,政府必须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在公益性墓地招标承包中,必须像当初推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配售”那样,确保廉价墓地的比例,并通过权责清晰的管理,让绝大多数墓地真能体现出大写的“公”字来。在一个热衷于祭祖的年代里,这是真正让逝者安魂、让生者不至于“断魂”的公共之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