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林黑:恨余秋雨评委太矫揉造作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6日08:26 东方早报
作者:林黑 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激战正酣,作为综合素质问答环节评委的余秋雨老师也再度成为话题人物。掌声如潮,恶评也如潮;颂扬和轻蔑都足够了,却也像说不出新鲜东西。 看选手答题,仿佛在听命运的砸门声。选手要以有限的阅历面对无限的可能,实在令人心惊。叫少数民族演员遇到北京的往事和老舍的虎妞,真是罪过;能答出弘一大师的,简直是撞大彩了! 小小的知识问答,牵动亿万家庭和不同年龄的人;仿佛专门是为抚慰大家的文化乡愁,平时节目里没多少这类内容,就物以稀为贵了。在电视屏幕里普及文化知识和古典诗意,是功德无量的事业。多数观众分享了余秋雨带来的欢愉,还有沉思;选手被他的目光照射,也算是种幸福。 铁打的评委流水的兵,他占用的时间折算起来,比那些更无聊和更肉麻的要有价值。许多常识在别处是陈词滥调,在这里就是仙乐奂音。能把枯燥的知识用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还令冰冷的历史有了画面感,当然是好事,但也略有喧宾夺主之势。假定那些全是好东西,但天天吃,你不烦吗? 率性的徐沛东评委说到艺术的欣赏,打起比方:端起一杯酒来,喝上一口,摇头晃脑品滋味,那是好;拿到一杯矿泉水,也假装回味无穷,那是有病!可他邻座的秋雨大师,在百分之三四十的时间里,就是对着“矿泉水”引申和发挥,就是能把相对无趣的学问讲得淋漓尽致。 收藏界有个术语叫“捡漏”;我们等在电视机前,被鼓励了幸灾乐祸的心情,这真是意外的堕落。恨余秋雨太酸,仿佛是种默会于心的共识。我体验和感觉到,一股民愤的暗流在涌动。出于同情和爱护弱者的心理,大家的感情天平在倾斜。忠厚的变刻薄了,善良的变恶毒了,幽默的变叫嚣了,这就像导致许霆失去定力的柜员机。 张爱玲的姑妈说,名人就是有资格胡说八道。余秋雨先生除了娱乐化、万能胶化,还有“问题老年”化的势头。文化的高贵、文化的温暖我们都体会了,能不能少来些文化的傲慢与酸腐?没有他我们更寂寞,有了他却总叫人走神。许多人对婚姻状态也不是满意的,但还是得将就过。 作为有个性的学者和散文大师,余秋雨却乐于展现考试文化的狰狞和专横,虽然他的评说很亲切也很生动。尽管他宣称不必死记鸦片战争发生的年份,但每回,他的落脚点还是顿在所谓专业性的炫耀上。 固然“没有虫眼的不是好青菜”,但有些提问实在有点不讲道理。“你没到过桂林吗?”———人家年轻人白纸一张,又不是旅行家。这唯一的巨人,把众多的前辈比成侏儒了。因为反感,因为他的唠叨形成条件反射的噩梦,人们进而也反感和厌恶起知识来,这是否危言耸听? 恨鲥鱼多刺,恨金橘太酸,恨莼菜性冷,恨海棠无香,也恨余秋雨太矫揉,这就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残缺人生。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