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桦:调控CPI不能靠压低粮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09:09 现代快报

  作者:椿桦

  眼下,“米荒”正在危及全球粮食安全。据《第一财经日报》4月8日报道,世界银行发出警告,称33个国家面临社会动荡。报道说,今年以来,中国、埃及、越南和印度这4个大米出口量共占全球1/3的国家,通过关税等手段收紧了大米出口;印尼表示也有此打算。

  民以食为天,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粮食安全事关民安邦固。当前的粮食危机不仅仅是当事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粮食生产与出口大国,也要从中闻到警戒的意味。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性粮食供求紧张局面,不可能不对中国粮价带来压力。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有着较强的抗压能力。温总理日前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时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他表示,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现有储备粮为1.5亿吨到2亿吨,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温总理这番话,无疑给国内市场及公众注入了强心针。但我们不能误读了这番话,不能沉迷于充裕的粮食储备而盲目乐观,更不能在稳定粮食市场、控制物价的过程中,强行压低粮价,因为这样的手段无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在当前CPI的调控压力下,很多人误以为粮食与食品的价格应当是重点控制的对象,受国际粮价连续攀升的影响,这样的思维就更显著了。其主要依据无非是,粮食事关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多数国家粮食紧缺的现实同时表明,过度限制粮价更加没有道理,毕竟,生活的基本保障是有粮可吃,而不是粮价便宜。经济学家陈东琪曾提出,2008年CPI的控制目标,不能依赖控制粮食价格实现,因为当前推动物价上涨的边际因素并非粮食。政府此前提高粮食收购价,恰恰是理性的表现。

  稳定粮食价格,最终还得靠市场。这就得通过各种措施鼓励粮食生产,提高市场供应水平;同时必须认识到,控制包括生产资料在内的物价水平,也是稳定粮价的有效手段。对此,国务院新推出10项惠农措施,增加了对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但是提高粮食生产,仅靠“惠农”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首先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导致的农业生产“边缘化”。当前,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使粮食生产面积大幅地减少。过去,东部与南部的大部分农村,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水稻,但如今,这些地区基本只种一季水稻。

  其次是工业与商业性的占地行为导致耕地剧烈减少。城镇扩张、房地产业的造城运动、工业区建设的日新月异,日益侵吞着耕地。甚至死人也跟活人争起了地盘。根据民政部近日发布的消息,我国每年修墓至少占用10万亩地;根据农业部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字,从1996年到2004年的8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7亿亩;2005年减少540万亩;2006年减少1000万亩。尽管国家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但在政绩工程对地方官的利益驱使下,这样的任务无疑是艰巨的。

  此外,环境污染也是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2000万公顷,每年因重金属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2005年,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章力建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农田污染致灾每年使我国粮食减产400亿公斤。

  可见,只有正视上述问题,才能正确理解温家宝总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内在含义,才能对“粮荒”真正远离中国保持乐观。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有时事评论集《舆论尖刀》问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