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礼仪缺失必然迷信猖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11:01 深圳商报

  作者:许石林

  读者“非常想知道”对拙文《清明祭祖为什么会变成奢华竞赛》(见“文化广场”4月7日“场论”)反馈道:“该文只罗列了现象、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不更具体地解释什么是礼仪失范离谱并提出新的方案?”读者“昌运”说:“你这篇东西要是提前一个月发出来就好了。”

  我庆幸自己还有这个认识,即:现在还有谁有资格谈礼仪!我所罗列的现象、提出的问题,仅表达我对此的一点观察、疑惑和勉强的思考。我提出不了详尽的礼仪内容和礼仪文化内涵,即我解决不了这个庞大的文化问题,或者说那不是评论者的事儿。

  当然,如果翻阅古书像凑一篇古代礼俗面面观那样的东西,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没有意义,这样的书近年来已经很多了,摆在旅游读物中间卖。中国人读这种书,就像是看热闹,看别人家的事儿。况且编著者将古代礼俗完全锁定在古代的语境中,有意无意不与当代人接通气息,因此这种书的编著目的仅在介绍知识,反而将残存在当代人心中和行为中的那一点点礼俗文化的信息彻底掐断了。

  所谓礼仪失范离谱,指的就是《周礼》和由《周礼》衍化出来的中国古代延续不绝的礼仪文化,在中华文化断裂中似已消失泯灭,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不产生任何作用,不能服务于当代人。历代中国人虽总体上按照《礼》的谱儿来,但历代皇权朝廷总在做大大小小的调整和改造,即用文告、政策或行为来注释“礼”。比如,当社会风气恶劣、民心粗鄙的时候,朝廷提倡厚葬隆祭以规导风俗、淳厚人心。可这样一来,慢慢地就不免产生奢糜之气,于是朝廷又提倡薄葬俭祭,有的皇帝自己带头,如汉文帝。当然,慢慢地问题又出来了,民心又轻浮粗俗,于是又往回改。这种循环的调整,就是灵活地运用“礼”,并不是认死理,将“礼”的思想弄成僵死的束缚。

  在古代文化语境中的祭祀礼仪,就是古人祭祀的谱儿,自天子以至庶民,有较为详细的规定,总体上说,无非是:身份地位高的,要做足,否则,是为不孝;身份地位低的,不能做过分,否则,是为僭越,不孝。站在当代立场上,这当然是落后且反动的。但是,你看因为有了这个谱儿,人人各守本分,起码做到了不浪费、不奢、不淫(过分),应当认识到一种有谱儿的礼仪的节约意义。

  再举例:现在每年春节困惑城市管理者的一个问题:放不放鞭炮?怎么放?禁止放或限制放,文化主义者就说没年味儿、没这个没那个;不加限制地放,就必然导致安全问题,因为当代中国人,没有年节文化的基本认识、没有礼仪概念、没有谱儿,因为没有谱儿,没有礼仪,就不懂得节制,一直到出了问题才能稍微收敛这种没谱儿的行为。

  如果把古代这个谱儿看作是制度的话,就应了人常说的:最坏的制度也比没有制度好。最坏的谱儿也比没谱儿好。况且,人不会有意追求选择坏东西。

  所以说,当代人在祭祀礼仪方面,因为没有谱儿、没有相应的礼仪文化,所以才人人都做自己不该做或做过分的事儿,民风变得越来越奢、越淫(过分)。

  这中间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面对生死两个世界的沟通——祭祀,文化礼仪即谱儿的缺失,必然导致迷信力量的上升和猖獗。其实奢华浪费背后就是迷信的力量在膨胀,并填充人的头脑心胸。其实,中华大地,尤其是民间祭祀,现在很多地方就是迷信力量在作祟,使得原本应该优雅、优美的民族集体精神抒发,变得异化、异味儿了。迷信的力量犹如病毒,会升级进化得比药物快。某某人发达了,大肆祭祀祖坟,给周围人一个强劲的信息:此人发达是因为祖坟风水和后人的奢华祭祀。于是,竞相模仿之。

  媒体尽管在大力宣传文明祭祀,但总是缺少强有力的文化礼仪的实质性指导,尽管声音大,但却抵消不了习惯的力量、更低挡不了陋习的力量、迷信的力量。

  我仍然不能提出什么具体可行的建议,只是愿意反复说:当文化礼仪失范失谱儿的时候,迷信的力量就上升并猖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