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兰:法定清明节假引发传统文化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11:54 新民周刊

  特约撰稿·仲富兰

  今年的清明节,作为新中国首个国家法定假日,留给我们崭新印象,自然也引发对于传统文化的诸多思考。历经千百 年岁月沧桑的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的人与人的联系,可以说,它保存 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是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正如对待传统节日一样,我以为,保持传统文化 基因必须与时俱进。

  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易经》上说:“生生之谓易。”大千世界,大到空间环境、世界格局 ,小到生命机体、细胞组织,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生生不息的变化,绵延不绝的变动,就是“易”的最基本的含义。可惜 ,许多自称具有“革命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人,总是无视“发展”与“变化”,他们诋毁《易经》的一个理由无非就是认为《 易经》宣扬的是消极的宿命论。这个看法是不完整的,今天我们说“与时俱进”,某种程度上正是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精 神的现代阐释,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充满了这种生生不息、革故鼎新的创新活力和精神传承,正是这种生命活力和创造冲动 ,才使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不断冲破黑暗,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文化,犹如一条浩瀚的大河,曲折蜿蜒地日夜流淌,时至今日,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 化学、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还在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和作用。然而江河浩荡奔流万里,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难免 良莠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因为今天重视传统文化,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 把传统文化打扮成一个清丽无瑕的美人,完美无缺。传统不是这样的,它有鲜活的美丽,也有现实的丑陋,甚至丑陋之中还带 有狰狞。我们要保持和保护的,应该是有利于中华民族子孙进一步开拓未来、成就伟大的民族复兴的美好基因,而对于其丑陋 的一面,则要修复、改造乃至毫不留情地剪除。

  这样看来,保持传统文化的基因,其实不是对于传统的全盘继承和照单全收,而是要对历史上的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 甄别,就拿清明节举例吧,其缘起与传承,就一直处于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其中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是这个节 俗文化中的基因,今天,我们传承这个基因,而且还发扬光大,“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就是追思先人、感恩思源基因的 新的扩布和传播。而清明节的前身,曾经有过“寒食节”,因其“冷食”,有损于人们的肠胃,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曹操就曾多 次下令,禁绝“寒食断炊”的做法。不利于民生的习俗,为什么要传承呢?所以,“寒食节”逐渐淡出历史,并且逐渐地被清 明节融合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先人对于节日习俗所采取的“与时俱进”的态度。清明节对于逝者亡人的追思和怀念,历史上也 曾经上演过许多“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测字算命”之类的巫术闹剧,但这些并不是传统文化中应该 传承的基因,是应该通过不断地移风易俗加以剔除的糟粕。

  传统文化也好,传统习俗也罢,它们一直处于这样的过程: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 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取舍的标准只能是有利于民生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近世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步步深入,不断向传统文化提出新的挑战;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和剔除其不利于 时代发展要求的糟粕,成为一个问题的两面。“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一次伟大的“与 时俱进”;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这个变化也理所当然 地提出了保持传统文化基因必须与时俱进的深刻命题。

  当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使得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人类的生活方式、组织形式 乃至文化意识的巨大变化,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世易俗移”。现代商业社会,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 利益原则,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对利益的追求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 下,建立在农业社会和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当然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会产生尖锐的冲突,冲突之下,传统文化遭遇 一些尴尬成为无可避免的现象。

  但是,传统文化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也不是完全被动和无所作为的,面对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性、多样性的世界 ,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时俱进:继续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中优良的文化基因;继续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地 创造出适应新的时代的文化样式;继续荡涤和扬弃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糟粕”,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气神” 。

  现在,在文化领域,特别需要呼唤“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突破”并不是整体抛弃和全盘西化;“继承”则是保 护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扬弃过时的陈旧形式。面对多元化和多样性文化,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应该追求传统文化与社 会发展相对平衡、和谐统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任何用对立的、绝对的倾向和僵死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都是有害的, 不可取的。(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