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明:未雨绸缪防止国内粮价上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4日07:20 人民网

  作者:陆志明

  相对于其他肉禽蛋等农产品而言,粮食在此轮通胀中一直在扮演着次要的角色。其10%左右的涨幅相对于动辄20%~30%的整体农产品大类来说稍稍令人心宽。然而近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风云变幻却将粮价推到了前台:作为全球大米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报价3月27日从每吨580美元涨到了每吨760美元,涨幅超过了30%,达到了20年来的最高点,虽然28日回落至730美元,但是此轮大米价格上涨已经开始从亚洲向全球蔓延。

  由于受到国家在收购指导价制度上的约束,我国大米市场仍处于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连年稻米产量的丰收也使得国内市场上的供求维持着持续的平衡,再加上国际米价上涨之后,我国将最低收购限价提高了9%以上。这些因素确保了短期内国内米价上涨的动力不会过于强烈。

  然而,不应被忽视的是此轮全球大米价格上涨的原因中除了国际炒家的囤积居奇以外,还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即国际范围内因工业化进程和自然灾害促使播种面积的持续缩减;连年种植之后土地盐碱化与肥力的连年下降;国际范围内对大米的直接消费和深加工刚性需求上涨。这些国际因素亦能找到一一对应的“中国版本”。试想,如果国内大米市场如其他农产品一样实现完全的市场化交易,那么在此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主导的通胀中,以大米谷物为主的粮食价格将可能出现与现在完全不同的走势。姑且不论其他,在当前国内稻米谷物市场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的状况下,“低买高卖”这一并非深奥的交易手段就会出现于粮食市场。

  作为比石油更为重要得多的基础生活物资———大米,其生产者在我国承担了类似中石油、中石化的重任,但是却并未获得与这两大国有企业类似的补贴。从这一点上看,中国大米价格上涨的内在动力不可谓不充足。如果原本在国内价格之上的国际价格大涨30%,甚至40%之时,国内大米最低收购价仅仅上涨9%,恐难消除农业物资价格上涨的压力。在这样的全球宏观经济背景下,如果仅仅依靠国家政策限制出口,只能造成“谷贱伤农”,这也是连续数年来众多农户弃耕从工、弃耕从商的重要原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一味限价抑农,最终缩量减产,从而导致“谷贵伤民”。因而在国际米价持续上涨之际,提高粮食限价应属难免。很显然,这可能对短期内CPI的上涨产生推动。

  来源: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