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胡娇娇:孔子像能否激荡沉睡的大学精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6日13:40 中国江西网
作者:胡娇娇 就在5月4日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日即将到来之际,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祥龙先生撰文《无孔子之北大无灵魂》,称北大是“中华文明教育的正脉嫡传”,因此建议北大立孔子像,并期望北大能“引领中华文艺复兴潮流”。 (2008年4月15日《深圳商报》) 孔子思想由原先的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经过历代皇权的极力推崇,发展到后来成为皇权专制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其它与孔子思想不相符的思想观点被打压,造成社会思想单一与僵化,最终对后来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形成了思想僵化乃至腐朽与落后中国社会现实。在“五四”运动期间,北大吹响“打倒孔家店”的号角,在那个追求民主,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时代,儒家的思想在当时的国家环境下确实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禁锢了人的思想,因此,打倒意味着重新开始。 说实话,笔者是赞同把孔子的像立在北大校园的。对于每种思想我们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在去掉其思想文化中的糟粕后,他仍是伟大的教育家,像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温故而知新“等思想还是被写入教科书,供我们的后代学习,在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正视一种思想,也要学会运用一种思想。思想都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这种思想是否被认同关键看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否相适应。 如果把在北大立起孔子的像看作是对孔子的尊崇的话,我们千万不要认为那些文人是在搞文化复古和封建复古。历经一个多世纪,人们把孔子打倒在地,如今又重新认识孔子,可以说是一件幸事。我们只是把孔子拉回人间,而不是又将其当做神一样的高高供奉,是对其思想的一种重新认识。且我们除了会去解读其思想文化在古代的意义,同时也会赋予其这个时代的烙印,把新的思想与其融合。文化是融合而来的,是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更是如此。 对于张教授提出的北大无孔子像就无灵魂这是说法是不苟同的。塑像它其实是一个物质,意义是要人们去赋予它的。何况除了孔子外,老子,墨子等其他思想家就没任何价值了吗?难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就是孔子的文化? 张也提出了“北大引领中华文化复兴潮流“这一良好愿望,但似乎困难重重。当今中国的大学和教育呈现出功利性太强,太浮躁的特点。教育功利的背后是整个制度的功利,浮躁的背后是社会的浮躁。当今大学里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大师却难见踪影。为何如此,因为,当今的大学,几乎已经没有了本真,迷失在利益的茫茫丛林中,找不到归路。 要想通过孔子像的树立来重塑一个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显然并不实际,但至少可以可以给我们一些重新反思的契机。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