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投资需要大智若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3日10:52 新民周刊

  撰稿·马红漫

  数据!数据!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数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几乎在每次重大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前,各界相关预测就开始见诸报端;而在数据公布的时间当口,股票市场的气氛几近凝固,交投往往在数据公布前几分钟迅速萎缩,而行情在数据公布后往往会迅速掀起波动。

  对于中国经济和股市投资理性而言,宏观数据开始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是一个积极的现象。

  阅读过投资学教科书的读者都熟悉一个词汇,叫做“有效市场”,其含义就是一旦信息公布就会迅速反映在股价上。对于这样一个定义,很多A股市场的投资者或许并不以为然,因为A股市场股价往往在消息公布之前就已经充分体现。而在消息兑现之时,由于股价早已透支利好或利空因素,往往会呈现相反态势。信息与走势的反差,自然让所谓的“有效市场”理论在A股市场一败涂地。

  然而,目前A股市场投资者习惯的操作模式并非“国际惯例”。如果把视线放到海外成熟市场,就能发现很多A股投资者看来极为“愚蠢”的现象:海外市场大多数个股走势往往长期维持波澜不惊的局面,每日交投惨淡,股价最多不过随大势略有起伏;而股价的异动往往出现在相关业绩报告等重大消息公布之后,或是出现高达几倍的暴涨,或是大幅度的暴跌。

  海外股票走势之所以与A股市场不同,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于所谓的利多或者利空消息,抑或是传闻,习惯的反应是“等待”,而等待的对象则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公告。股价常常随着业绩报告的公布,瞬间打破长期的平静出现爆发。

  由此看来,看似“愚蠢”的投资,其实回归了投资理念的本源。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是股价的涨涨跌跌,更不是追随传闻去赌博,而是让你的投资获得超越银行利率水平的收益回报!公司收益回报才是投资的本质,背离这一基本原则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失败。看看A股市场,多少只股票假借资产重组之名去推动价格的短期暴涨,但最终还是因为没有业绩的提升而被打回原形,这些就是明证。

  从对市场的影响看,宏观数据与上市公司业绩数据几乎是相同的。只是前者更加侧重于整体大市,而后者聚焦于个股;前者关乎全部投资者的持仓比重,后者决定了个股的投资结构。值得欣喜的是,2008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日前公布后,市场的走势的确具备了“有效市场”的味道。数据公布当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让市场不再担忧短期的加息压力,由此而难得在弱市中高开。但在经历了短暂的喜悦后,市场对于宏观数据所透露出的担忧重新占据了上风,开始继续向下跌落,甚至是加速的暴跌。这样剧烈的市场反应与数据公布之前数天盘整的走势形成了明显反差,也证明了市场对于宏观数据信息反应的有效性。

  可惜的是,在当下的A股市场中,宏观数据的有效反应与对个股信息的投机炒作并存一体,其结果只会让市场状况更加混乱。投机于短期暴利而非长期盈利回报,会让A股投资者变得更偏好于追涨杀跌,也会让股市行情更容易大起大落。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对于宏观数据变化及时、深入的理解只会加深投资者非理性的恐慌。

  事实上,尽管一季度宏观数据透露出一些风险和压力,但是具体到相当多的个股,这些风险已经在股价上予以体现,甚至是透支。然而无一例外的是,已经具备投资价值的个股却依旧在恐慌中不断被杀跌,其原因正是在于个股投资者并不是从预期收益的角度去评判股价,而是选择了墙头草般的操作理念,所谓过犹不及,最终只会过度解读市场的数据信息。

  市场对于宏观数据反应的有效性,却带来了更加恶劣的结果,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但它至少清晰地告诉我们一点,那就是真正的价值投资理念还没有在A股市场上建立。更令人遗憾的是,打着“专家理财”旗号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近期完全蜕变成非理性暴跌的最大动力,这已经成为对“加速发展机构投资者”战略的反讽。与海外看似消极的投资行为相比,我们的机构投资者,究竟谁更聪明,谁又更加愚蠢呢?-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