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舟:国企为什么缺乏慈善热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07:34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陈一舟

  4月26日,首部《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民企已成为我国慈善捐赠中坚力量,而国企捐赠整体参与度不高。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此前连续4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国内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2007年下半年,民营企业捐款数额超过1000万元的有22家,国有企业捐赠数额达到1000万以上的只有7家。(《中国青年报》4月29日)

  记得西方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底下没有永垂不朽的财富,只有永无止境的财富效益。什么是财富效益?说到底,就是财富造福社会的有形或无形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作为创造和掌握财富的企业,树立基本的公益意识、将手中的财富发挥出最大价值,是回避不了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形成经济与社会、企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实现双赢。

  按照常理,国企应该比民营企业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慈善积极性,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是国企利润以及支付慈善的实力低于民营企业吗?不然。资料显示,2007年,央企营业收入达到98438亿元,实现利润达到9969亿元。而在在2007年中国企业100强中,前20位更是全部为国有企业。

  不妨先来透视一下民企的慈善热情。这些年,民企之所以慈善行为日渐增多,我想,除了与慈善事业整体推进发展的大环境、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强化提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民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明白,优质的财富伦理会给其带来更广泛的社会美誉度,由此直接会提高其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也就是说,民企希望通过勇于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去赢得市场的认同。毫无疑问,这是企业伦理日益健康成熟的表现,即便是有些慈善行为带有一定的商业炒作气息,我们也应该给予热烈的掌声。

  而与之相比,我们就不难发现,国企为什么缺乏慈善的动力。一方面,垄断地位的保持或者体制的庇佑下,国企仍然生存在相对“安定和安全”的市场环境中,利润有保障,经营风险很低———很小的市场压力,直接导致很多国企不仅管理落后,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也都相当低迷,更遑论什么慈善积极性了;另一方面,国企的全部资产是国有的,管理运营体制也类似于政府机关,而国企的经营者也大多是“有级别”的“准官员”,更关注和关心的管理者个人的“绩效”,企业效益观念、市场观念远远逊于民企经营者———缺乏对市场主体的基本尊重,慈善行为稀缺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故而,国企比民企缺乏慈善热情,是一种反讽,更是一种警示。再一次以直观的事实验证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定律”———“责任”与“压力”是成正比的,要想让国企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除了从体制入手彻底加以变革和创新,让国企与民企站立在平等的市场起跑线上,没有任何捷径好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