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靖国》问题坏事变好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09:30 环球网

  作者:金嬴

  4月14日,日本Argo电影发行公司宣布,将按原计划于5月初在日本各地上映纪录片《靖国》。至此,借用该片导演李缨的表述,围绕这部影片的两个回合的交锋暂时尘埃落定。在从3月中旬到4月中旬一个月内双方的两轮交锋中,有影院的自肃弃映,有国会议员的国会调查,有政府介入的内部试映,有媒体舆论的自由诉求。可以说,《靖国》之外的情节,在其话语意义上,丝毫不逊于影片本身。或者说,影片之外多重关系的展开,本身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作者所要纪录的一部分。

  对于该片近期在日本先被封杀、后又解禁的遭遇,笔者愿意从积极的角度去评价。联系到该片更早前的背景,甚至可以说,“靖国”问题,正在由坏事变为好事。该片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三点。首先,这部纪录片打破了一个禁忌。禁忌是什么?禁忌是犯忌讳的话和行动。对于很多宗教来说,最大的忌讳在于对神的接近、思考与怀疑。因此,为神、造神的真谛就在于一个秘字,所谓神秘。以靖国神社为例,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到这里,来祭奠死于战争的亲人,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靖国神社祭拜的神,既不是自己故去亲人的“英灵”,也不是寻常日本神社中的镜子,而是一把靖国刀。换言之,昔日献身于天皇的英灵们,即使死后魂归靖国,也仍然处于一个刀光剑影的世界。制刀老匠人在片中的反复登场,静静地、但富有力量地为人们阐明了有关靖国神社本质的最大的神秘。而影片前后遭遇的纠纷及其新闻效应,又在客观上使更多的人,以更大的兴趣,看清了靖国的神秘。

  其次,这部纪录片跳出了一个情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靖国神社因日本首相参拜成为一个“问题”之后,日本对外国、日本人对外国人式的民族主义对立情结就始终占据着矛盾的主流。这种矛盾在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任内达到高潮,此次其遗风则体现在对影片发动国政调查的稻田朋美议员等人的逻辑中:导演是中国人,合作方是中国人,因此该片不能算是日本影片,因此该片含有反日宣传意图,因此该片不适合放映。但是,从之后对该片保驾护航的各方力量中我们可以看到,支持方的支持早已超越了内外对立的框架,而是把问题上升到由内向外,由表及里的层次,即通过内部的深刻思考,来求得内外长久的平衡。在新闻媒体的评论,职业团体、文化同仁的集会之外,人们还应关注日本政界的转变。在2007年4月,当影片制作出现资金问题时,是日本文化厅管辖的日本艺术文化振兴会,对该片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支持,更是日本朝向多元化文化大国的心理层次上的宽容。而此后福田康夫首相就取消放映一事发表其个人看法时,语气虽然平平淡淡,但正是这种平淡,让人们看到了日本政界“政者正也”的清流。

  再次,这部纪录片展示了一种思路。在以靖国问题为代表的日本与亚洲国家过往的历史争端中,有太多的情感掺杂其中,也有太多的不了解,甚至是无知掺杂其中,这使得问题越滚越多,积重难返。《靖国》一片的启示意义就在于它的就事论事,正是有了深入扎实的就事论事,才有了超越就事论事的理性基础。以中日关系而言,今后两国之间、人民之间的接触会越来越多,矛盾会越来越多,但同时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的契机也会越来越多,重要的是把事事厘清,而不是把此事与彼事、旧事与新事混作一团。影片中有一段老刀匠毫不犹豫认为小泉应该参拜的画面,对此有日本学者评论说,正是这种“朴实的言谈举止,体现了日本最本质的东西,如果对于这一点不能深刻体会的话,围绕靖国问题,日本与中国,乃至其他亚洲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是无法达成的”。行文至此,衷心希望出现更多的李缨,为人们就事论事地展示一下这种“日本最本质的东西”,它究竟是什么,又是否可以称得上是“最本质”?相信此举定会对促进未来的相互理解大有裨益。▲(作者金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学者;原文刊于2008年4月28日《环球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登录环球网(www.huanqiu.com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