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私募填不满次贷黑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1日09:31 新京报

  作者:沈洪溥

  被神化的“私募”出手拯救深陷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并不代表次贷黑洞已经触底。建议市场各方应暂时放弃对私募资本泛滥的好感,冷静判断次贷危机的下阶段走向。

  四月底,针对受次贷危机影响的美国问题金融机构拯救进入了新的高潮。先是WaMu(华盛顿互惠银行)以及Wachovia(瓦乔维亚银行)向和黑石同样著名的私募股权资本TPG(得州太平洋集团)求援,然后是拥有163年历史的美国第十大银行NCC(国民城市银行)向以克塞尔资本为首的投资者融资。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美林也在与TPG洽谈,假如美林需要的话,合作内容可能包括注资。

  私募出手未必万事大吉

  过去一年来,针对欧美问题金融机构的拯救最早来自各国政府主导的同业拯救,比如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德国的LBBW银行收购SachsenLB等。一言以蔽之,早期是“银行救银行”,后期是“投行救投行”,现在是私募资本出来打扫战场。国内外开始有很多的人相信,私募资本进场可能意味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结束。尤其是国内,西方世界的私募资本是个被神化的主体,传说他们的投资就如同“小李飞刀”一般“例无虚发”,几乎没有错过,更何况这次是在连续大跌之后进行“抄底”。

  不过,“抄底”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情,经验表明,市场惯性经常吞噬一厢情愿的资金,“奥运年”初的中国股市已经有很多例子支持这一观点。

  诨名PE的私募资本并不代表就一定是最聪明的钱。私募资本也会犯错。例如199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被烧掉的风险投资,本质上就属于私募资本。而2000年之后浴火重生的私募资本,尽管在产业领域战绩不俗,但对次级贷等结构性产品市场介入并不算深,更谈不上对房地产和周边金融服务行业有深入见解。因此,即使私募资本在目前阶段以打折买入金融机构股权、债权的方式参与问题机构整理,仍具有相当的风险。

  所以,建议市场各方应暂时放弃对私募资本泛滥的好感,冷静判断次贷危机的下阶段走向。

  大环境恶化次贷仍未见底

  在外部环境方面,美国经济基本面的情况仍不乐观。近期,与次级房贷危机直接关联的美国新屋和成屋市场销售额持续下滑,住房供给和需求缺口仍在扩大,预示着楼市调整远没有结束。连带来的美国信贷市场萎缩、就业市场低迷,已经使该国内部消费者信心跌入低谷,美国已经进入毫无争议的经济衰退。以往“消费带动进口、美国拉动欧洲”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能持续。过去,西方国家庞大的经济总量所具有的增长“惯性”在经济下降周期中可能将成为“双刃剑”,下降惯性必须被充分考虑。从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看,所有经济增长模式最终都会收敛而不能无限发散,这可能意味着,经历了互联网、房地产泡沫之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增长形态必须寻找到新的经济支柱,才可能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心理仍没有摆脱反复抄底的想法,这将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分区域、分层次呈现“抵抗下跌”的“长熊”趋势。信贷、资本,乃至房地产所代表的资产市场,涨跌的表现都是宏观经济景气状况的反映,不可能单纯依靠国际资金流入保持长期强势。

  在下跌趋势没有结束、宏观经济情况不支持看法改变的情况下,只看不动可能是最优的选择。国内前期分批“出海”的资金,无论国家级大机构和银行,还是民营与股份制机构,目前都正处于程度不一的“溺水”状态。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不成熟市场的不成熟经验是不可靠的,这些不可靠的经验当中最不可靠的恐怕就是“深跌后抄底”的想法。在西方趋势性极强的市场环境中,参考某些机构看法或主观猜想得到的想法几乎都是靠不住的。平心而论,欧美金融市场要重新获得长期资金的青睐,至少要得到宏观季度指标体系数据的连续支持,而这至少可能要到2008年结束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

  记得美国人J.P.摩根曾说过:“凡是看空美国未来的人最后都会破产”,这判断在长期内据说没有错过。但是,英国人凯恩斯也说过,“长期内人都会死去”。所以,我们中国人如果不是拥有无限多的资金和无限长的生命,不妨仅仅关注大牌私募资本的投资活动,等摆脱心理层面固有的依赖,再慎重地进行自主决策。

  □沈洪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