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安:互不构成威胁 中日关系终有理性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8日07:47 东方早报

  作者:周庆安

  时值春暖花开时节,正在日本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昨天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就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广泛共识,胡锦涛主席的“暖春之旅”结下了丰硕的果实。

  从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到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再到胡锦涛主席“暖春之旅”,中日之间的政治互信在不断增强。人们注意到,在这份被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中日关系文件中,出现了“双方确认,两国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这样的表述。这是近年来中日两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就双方互不构成威胁正式行文。从2007年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访华时首次公开表述,“谋求建立和谐社会和经济强国的中国对日本不是威胁,而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日本对中国也不构成威胁”到现在的成文,中日关系已经从扭转困境,进入到一个兑现承诺的阶段。

  “互不构成威胁”不是一句孤立的空话,而是此次胡锦涛访日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它实际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中日两国对彼此基本政治定位的问题,特别是日本对华外交定位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实力的提高,今天的中国与三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不少日本舆论和政要在看待中国时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在国际政治中一直若隐若现的中国威胁论,一度在日本政界登堂入室,而此前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战略,都是围绕中国崛起可能对日本的威胁而展开的。

  实际上,中日互不构成威胁也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无论是从唐代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这样的史实,还是从日本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影响这一点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中日关系史的大多数时候,天高云淡和风花雪月都是主题。但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却不是这些美好的东西。我们重提中日关系千百年来的历史,并不意味着这些内容构成了中日关系史的全部画面。令我们记忆最深刻的,无疑是军国主义、殖民主义思想盛行时的日本,的确曾经给中华民族的和平安宁和现代化进程构成过直接的威胁。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年左右时间里,中国遭遇的日本侵略,既威胁到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也威胁到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理性。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基础对于“互不构成威胁”六个字来说,同样是深刻的。

  对于当下而言,中日互不构成威胁,是两国突破现实主义政治语境的一种前瞻性表现。一方面,两国关系仍然存在深刻分歧,历史问题只是其中之一,领海争端亦然,随着中国出口日本的产品越来越多、中国文化的向心力日渐增长,“中国产品威胁论”、“软力量威胁论”一度在日本风行,甚至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饺子、包子也差点成为威胁。另一方面,作为东亚最大的两个国家,中日两国的文化、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同质性。在近期有关人民币升值、中国股市的讨论中,我们就经常听到“广场协定”、“日元升值”这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关键词。这说明,如果同一地区的两个国家是本着同样的发展目标,不论双方政治体制有多么不同,发展道路总有相似性,也总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种相互学习,更降低了彼此的威胁程度。

  中日“互不构成威胁”原则的确认,是对彼此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模式的认可,也是两国战略互信建立的基础。中日两国应有战略互信之说,提出已有多年,之所以多次受到阻碍,就源自双方对彼此在自身战略中的定位仍然并不清楚。彼此互相威胁的双方当然没有互信,合作的伙伴之间才有互信。这一点在官方表述中得到确认,才能彻底扫除那些阻碍落实两国战略互信、推动实质政策前进的观念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不构成威胁”这句话在中日关系中的分量,远远比这六个字本身厚重得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