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明:更需要把上海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0日06:57 东方早报

  作者:陆志明

  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和上海市政府主办的首届“陆家嘴论坛”5月9日在上海开幕,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发表演讲时表示,有信心、有决心实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与会的其他嘉宾,也表达了近似的观点。

  中国是否需要国际金融中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言而喻,然而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有了新的内涵。

  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但也提高了金融风险跨国界传递的可能性。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最近的次贷危机,都让人们深刻体会到金融风险全球传递带来的危害。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扩散和放大,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话题。例如就在几天前,中日韩3国和东盟10国的财政部长一致同意,为筹建的共同外汇储备基金出资至少800亿美元,以帮助参与国抵御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

  就国际形势而言,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深化,美元呈不断贬值趋势,中美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海外游资纷纷逐利中国。单一依靠加强监管筑高壁垒恐怕仍很难挡住外资流入,而通过建立高度发达有效的金融中心消化吸收、并善加利用,方为治本之策。

  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有助于提升对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运作的话语权,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扩散。正如当今众多中国企业虽然在经营规模上达到了跨国企业的标准,但是在行业定价、上游采购和下游分销领域依然要服从他人意志一样,中国金融业虽然也曾提出一些自己的指标体系,如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但是却因缺乏一个国际化的金融环境而无法成为类似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那样的市场公认基准利率。而获取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对于一国金融经济发展和抵御金融风险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发展极需国际化金融中心的建设,而上海堪称是中国候选城市之中的佼佼者。其一,上海有着深厚的金融历史底蕴。上海在历史上就是中国金融的重镇,在民国时期,上海即是远东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当时曾与伦敦、纽约等并列全球最主要的几大经济金融中心。而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成为国家战略。其二,“长三角”地区强大的区位经济优势是上海发展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金融经济的存在是依附于实体经济,并与其共存共荣的。回顾国际上金融中心的崛起与发展,都与本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伦敦起于工业革命、纽约起于美国制造。而上海建设国际化的金融中心,也能得到长三角这个中国经济“发动机”的强大支持。

  其三,上海已经积累了国内其他城市在短期内难以赶超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各类国际金融市场的齐备,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金属商品交易所等一系列交易和结算的平台。国际金融业巨头也纷纷在上海设立中国、乃至亚洲区领导机构,金融业的“集聚效应”必将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交易投资者到上海开展证券金融业务,从而快速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

  当然,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道路也非完全的“平坦大道”。上海虽然已经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但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点毋庸讳言。而且,国内已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设想,上海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事实上,金融中心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并非坏事。纽约跟伦敦有竞争,香港跟新加坡也有竞争……竞争会提高市场的质量和效率。上海的优势在于市场化程度更高,可以将区域经济发展与自身金融市场化的程度与国际接轨,成为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市场无缝连接的重要窗口。

  实际上,美国纽约、德国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均非本国政治中心,这丝毫没有妨碍这些城市通过建立国际化的交易市场,吸引全球投资者的加盟,上海应从这些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汲取足够的国际经验。通过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实现整个中国金融产业的现代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