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以信心、勇气和团结面对地震灾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3日07:04 第一财经日报

  社论

  又是一次令人沉重的自然灾难降临神州。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北京、上海、陕西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温家宝总理则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地震强烈地牵动着各方的心。在地震发生后,国务院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中国地震局、公安部、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相关部门立即启动了应急机制,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随着救援与统计工作的进行,伤亡数字报告陆续被公布出来。不幸的是,在这场灾难当中,民众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已无可避免。我们唯有祈望,地震中的逝去者能够安息,受伤者能够早日康复,而对于那些处于震区、依然对可能的余震怀有恐惧的人们,则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地度过这一场天灾。

  自然的灾害非人力所能左右,当一场强地震已经成为现实的时候,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及减少其他财富损失。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考验着一个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考验着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赶往地震灾区的专机上所说的,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特别紧迫,责任特别重大,任务特别艰巨。连续三个“特别”,显示出此次地震不一般的强度,以及其不一般的破坏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力做好被困群众和受伤群众的救治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组织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保证重要基础设施和水库大坝、铁路、涵洞安全,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如此繁杂的任务,也就成为艰巨的考验。

  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和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而对于中国来说,自然灾害还带有较强的社会性。因为我们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整个社会的利益结构和阶层结构都处于急剧的变化中,利益矛盾甚至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再加上国家规模比较大,人口众多,一旦发生灾难,处理起来的难度就相对较大。

  因此,在这种时刻,政府的危机处理和民众的危机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政府的危机管控能力和机制、民众对危机的认识和反应,决定了我们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中国正处在一个公共危机高发的时段。今年以来,表现为强烈自然灾害的公共危机就已发生两起,充分显示出危机波动方式多元的情况下,自然灾害依然是其中最为令人紧张,且规模大、危害性大的危机呈现方式。但越是危机严重,民众越是不能恐慌。

  这些年来,我们遭遇到了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危机,也经历了2008年的南方雪灾等多场世所罕见的自然和社会灾害,然而,因为有了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有了政府的身先士卒,每一次灾难我们都坚强地挺了过来,并因此产生了“抗洪精神”、“抗非精神”和“抗雪灾精神”。

  今年伊始,中国以其特有的全民动员能力、果断的处理方式战胜了罕见的暴风雪危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面对大灾,中国政府科学应对、调度有方、从容不迫,上下一心,这意味着中国软实力真正匹配了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有了1998年的“抗洪”经验, 2003年的“抗非”经验以及2008年的“抗雪灾”经验,我们相信,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会比以前更进步。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会遭受一些灾难,承受某种考验。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受了太多的灾难。我们固然渴望天佑中华,但一旦灾难不幸降临,中华民族也唯有直面应对。

  从地震发生后各方的迅速反应来看,中国在灾难降临时所体现出的民族凝聚力和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关爱,使人感到了一股温暖而坚定的民族力量。我们相信,历经“抗洪”、“抗非”和“抗雪灾”后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是热情、决心和勇气,还是每一个公民、每一个社团、每一级政府的素质、素养,和胸怀天下又各尽其责的社会责任感。而当政府与公民、与社会一同走向成熟时,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有可能在新的基础上,凝聚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有着高度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精神财富和精神资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